育儿过程中,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有时会陷入一些看似有益,但实际上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的盲点。本文透过亲子教育心理辅导师的角度,浅析教养路上父母常有的育儿盲点,并提供应对建议,帮助父母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陈云娟(生命线协谈督导、NLP身心语言程序学高级执行师)
■拥有多年的协谈经验,并且专注于亲子教育、两性关系等领域。从她的辅导经验中可以发现,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常常无意间犯下三大盲点,这些或许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社会能力以及面对人生挑战的能力。

育儿盲点1:过度保护
陈云娟认为,一些父母因为过于疼爱孩子,会不自觉地过度保护他们,担心孩子受伤或失败,于是为孩子处理所有困难。虽然这样做的初衷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与关心,却可能剥夺了孩子学习应对挑战与困难的机会。





“父母过度保护孩子其实是在剥削孩子成长的能力,一来让他们没有机会知道真正的成功、失败、成就感和快乐,以及各种挑战带来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二来,孩子觉得一切得到的东西都是理所当然,一旦没有父母的照应,他们无法理解和应对外界的挑战。”
“通常过度被父母保护的孩子,不敢自己独自面对周围。举例,父母没有出现在比赛现场的话,他没有安全感,不敢表演。还有,他的人际关系不和谐,向来被父母迁就成习惯,让他不懂得和人互动,很难交到朋友或是不受朋友欢迎。”

要如何在保护与放手间取得平衡,陈云娟说,这是一个挑战,但也是必要的。父母应该理解,自己不可能永远陪伴孩子,因此要让孩子学会自己面对困难,包括教会孩子如何辨识危险、处理问题以及如何在失败中学习。
“放手让孩子去玩,让他去认识环境里的危险,并且教他避免这些危险和伤害。不过,在尝试前要先做好准备,孩子有没有足够健康的身体,能够很好的走路和跑动?他能不能很好的表达他所接触到的东西然后告诉你?”
另外,在孩子探险的过程中,必须有父母在旁陪伴。如果觉得孩子可以掌握,再慢慢站远一点,让他自己尝试。放手并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适当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在经历中学会成长。

育儿盲点2:忽略情绪教育
有些父母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和技能发展,而忽略情绪教育的重要性。情绪管理能力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缺乏情绪教育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缺乏同理心等问题。
“缺乏情绪教育的小朋友,一旦父母不给他某样东西,他就会大哭大闹,或是不合他的意,情绪就会崩溃,因为他不知道除了直接情绪爆发之外,还有什么其他表达方式?”
“有些父母喜欢帮孩子做决定,当父母频频为孩子做决定,孩子会有两种倾向,一是不动脑筋思考,生活一成不变,一辈子希望别人帮他做决定。第二是性格扭曲、叛逆,为了不要而不要,还可能养成埋怨的心态,认为父母要为他的一生负责任。”
情绪教育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当孩子因为某件事情而哭泣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辨识情绪的根源,并用语言引导他理解自己的感受,教他如何处理这些情绪。
“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抢玩具抢输而哭了,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哭是因为想玩的东西被别人拿走了,心里感到难过又生气’,让他知道这个哭里有难过、生气。”

“当孩子跌倒而哭,同样用语言告诉他,‘没关系,爸妈知道你很痛,所以哭了’,小朋友就会知道这一刻的哭是因为痛。同样是哭,但里面有不一样的情绪,让孩子懂得分别,慢慢就会理解,也会用情绪的词汇明确表达他的情绪。”
同时,要让孩子知道情绪是自然流露的、是允许的,但是不要影响别人。“如果孩子觉得生气而哭,告诉他可以回房间哭,然后教他处理情绪的方法,打枕头、撕纸、找人说话、写东西,或者看景色、听歌、离开当下的环境来转移情绪。”

育儿盲点3:把电子产品当保姆
当今科技发展迅速,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安静和听话,把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当作“保姆”,这看似方便的方式,实际上却是忽略了与孩子的真实互动,以及对孩子的未来发展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
“依赖电子产品负面影响极大,因为电子产品既无法和人的情绪同在,也不能即时做反应、互动。最重要的是,电子产品的高色彩、影音会破坏大脑神经,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
你知道吗?三岁以下小孩的学习核心是重复学习,要不断重复看到、听到同样的东西,才让脆弱的大脑神经产生神经元和连结。举例,父母要不停重复说“这是车”,孩子才会学到“车是这个形状”“这个形状的东西是车”。
“反观电子产品不断的变化,多色彩、多声音让孩子的大脑困惑‘这是什么’。长时间下来,本来孩子要重复学习才能连结神经元,最后变成神经元麻痹或断掉,孩子对荧幕画面以外的东西不感兴趣,学习能力、专注力也因此受到损害。”

陈云娟建议避免让三岁以下的孩子接触电子产品,通常看视频长大的小孩沉默寡言、缺乏互动、孤僻、排斥,也因为习惯“不做什么,所有东西都会送到大脑里”,而上学却要他“自己做事情”,因此变得抗拒学习。
因此,她鼓励父母为孩子创造“无科技的家庭时光”,回归传统的家庭互动模式,越少使用电子产品,才能做到真正的陪伴。这也包括减少家里的玩具,玩具越少,小孩越聪明,因为他们天性爱玩,当家里没有太多的玩具,他们会自己设计玩具玩,或从一个玩具想出很多不同的玩法,更加主动探索周围的环境,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梁婷婷(注册心理辅导师、文桥传播中心辅导主任)
■现代家庭中,双薪家庭与隔代教养已成为普遍现象,连带影响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值得深思。梁婷婷指出,双薪家庭虽然是经济考量下的选择,但也带来了不少挑战。

双薪夹缝中教养考功夫
现代家庭中,双薪家庭与隔代教养已成为普遍现象,连带影响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值得深思。
梁婷婷说:“当父母双方都忙于工作,往往会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无法给予足够的陪伴与沟通,甚至可能带来情绪上的疏远。如果父母在工作上承受压力,他们回到家中可能会情绪爆发,破坏亲子关系,孩子不敢或不想和父母说话,产生距离感。”
此外,由于匮乏陪伴孩子的时间,部分父母会选择用金钱补偿,给孩子大量零用钱,但这样容易让孩子缺乏理财观念与自我控制能力,甚至过度消费,养成不理性消费习惯。最令人担忧的是,当父母用物资补偿孩子,往往让孩子觉得“想要什么就会得到”,而且视为理所当然,不知道这中间其实需要努力。
“每一个状况各有好坏,如果父母一方收入高且稳定,可以考虑不一定要双薪家庭模式。不过,若父母能妥善安排时间,利用周末与假期做高品质的亲子互动,忙碌的双薪家庭仍然可以建立稳定的亲子关系。与其每天长时间在家却互不交流,不如藉由有限的时间和孩子做有效的互动,这样反而能让亲子关系更加密切。”

隔代教养则是另一常见现象,有的家长将孩子交给祖父母照顾,梁婷婷认为,隔代教养的最大优势在于交由亲近的家人照顾,不用担心孩子受到伤害。
“通常家长都很放心让自己的父母照顾孩子,毕竟是亲人,他们也拥有丰富的育儿经验。但是,也要注意潜在的问题,比如祖父母的教养方式和自己的教养方式,是相似的还是冲突的?是否符合现代的教养方式吗?”
当中,更得胥视祖父母的性格。有几种类型的长辈不适宜当小孩的保姆,一是过于宠爱小孩,让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小孩,养成依赖、缺乏独立的能力。第二是年长的祖父母可能因体力或精力不支,没有能力全面照顾小孩,可能只能做到小孩有饭吃、不会饿着,但对其他方面无能为力,这会对小孩的成长造成影响。

平衡爱与教养的界线
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让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变得过度焦虑,出现了“直升机父母”、“虎妈虎爸”或“放任性”等极端教养模式。从事辅导工作超过20载的梁婷婷认为,父母应当根据孩子性格调整教养方法,提出了以下实用的建议。
1,直升机父母
直升机父母过度保护孩子,只要发生任何事情,就会马上处理,就像直升机一直在孩子头上盘旋。这类型父母会过度干预孩子的每一个决定,让孩子失去学习独立、负责任的机会。直升机父母应该检讨自己过度干预孩子的原因,了解为何自己会这样过度保护孩子,是自己过度焦虑?是社会压力太大?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学会信任孩子,让孩子有机会自己做决定并承担后果。这不仅能够增强孩子的责任感,也能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更加自信。否则,当孩子依赖成习惯,会影响他未来的婚姻和家庭。
2,虎爸虎妈
虎爸虎妈过度要求孩子,不管孩子的情绪和意愿,都要他们照着办,并且要求付出100%的努力,一切以目标为导向。
梁婷婷鼓励虎爸虎妈多聆听相关专业人士意见,并且观察孩子状况。“有些孩子明明身心都已不健康了,或是已经不想和你说话了,而你还没有改变教养模式的话,那可能后面就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她希望虎爸虎妈可以多和孩子聊聊,态度放宽松、期待和要求放低,最好采平衡、中庸,并适当调整教育方式,孩子能够精力求精就好,不要持完美主义。而且,避免以成就来评价孩子的价值。

3,放羊吃草型父母
在放任式教养中,父母可能因为自身忙碌而忽视孩子成长需求,或是无暇管教,把孩子教养责任推给孩子自己,如同放牛羊自己吃草。
梁婷婷认为,没有“管不到”孩子这件事,不同的孩子需要放入的心力不一样,而教养是从小教好,以后才能长好。
“放任式教养的父母让孩子自由发展,就像放牛羊自己吃草。如果孩子品格、天资不错,父母教养时会比较轻松。但如果他交到损友、跟不上学习进度,觉得上学很痛苦,父母也要接受他的失败,考虑让他读技职学校。”
父母允许且接受孩子的失败很重要,这不仅能让孩子学习忍受挫折,避免变成害怕失败的草莓族,或是一直和人竞争的好胜性格。不过,要留意孩子的挫败状况,不要让他一跌不振。
另外,孩子在缺乏指导和规范的放任式教养情况下,可能会养成不负责任的态度,对未来缺乏规划。父母应该保持对孩子的关注,并在合适的时候给予指导与支持,避免孩子迷失方向。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