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国际 > 中港台

会员专区

会员文

文 文 文

男子吃癞蛤蟆中毒身亡 官方预警:勿信偏方

(北京21日综合电)中国珠海一名男子近日因在家中食用蟾蜍“癞蛤蟆”中毒,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仍遗憾离世。珠海疾控提醒,蟾蜍体内含剧毒物质,中毒严重者有死亡风险。

蟾蜍皮肤及腺体中含有多类有毒物质,包括蟾蜍毒素、肾上腺素类似物等。这些成分可直接影响心脏、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

一名男子因食用蟾蜍“癞蛤蟆”中毒,经医院抢救仍遗憾离世。(示意图)
一名男子因食用蟾蜍“癞蛤蟆”中毒,经医院抢救仍遗憾离世。(示意图)

人因误食、过量使用蟾蜍或其分泌物(如蟾酥)而引发毒性反应,中毒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心悸、心律不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呼吸衰竭或心脏骤停。

直接接触蟾蜍也可能导致皮肤出现红肿、红疹、瘙痒等症状,还有可能引起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病。如果毒液进入眼睛,还会引起视力下降、眼部红肿、瘙痒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有医学界人士表示,民间流传的“蟾蜍去毒偏方”均缺乏科学依据,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未获任何专业认证。


蟾蜍毒素性质稳定,普通厨房加工手段无法破坏其毒性,用摄氏120度的水将蟾蜍煮沸加热,4小时后仍能检出毒性成分。

至于将之泡酒可消除毒性并无科学根据,酒精反而会加速毒素溶解,近年已有多起饮用蟾蜍酒致死案例。仅食用腿部肌肉也无法避免危险,因为毒素可通过蟾蜍的淋巴循环渗透至全身组织。

珠海市政府18日发布预警,要求市民不要捕捞、买卖、食用蟾蜍。称蟾蜍的毒性物质,不单存在于耳下腺和皮肤腺,还存在于肌肉、肝脏和卵巢。为防止中毒,市民切勿随意食用蟾蜍,购买食用蛙类时要辨清蟾蜍,慎防中毒。餐饮单位禁止加工制作蟾蜍。

目前对蟾蜍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发生误食蟾蜍中毒,应立即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皮肤染毒也要迅速用温开水冲洗,并尽快送医院处理。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会员专区

会员文

相关文章

看好文:营接健康|全民接种疫苗 拒流感千里之外

看好文:养身良然|1免2要3多吃 预防近视

看好文|黄泉安:月亮惹的祸,国民背黑锅

看好文|林荣国:选票三分天下,两弱联手抗一强

余根进:从上海学到尽力而为

林明志:言论自由的最低标准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