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1日讯)董总主席拿督陈友信指出,华教综合大楼势在必行,因这事关华教利益;但董总希望与过去有纠纷的华教相关人士及团体缓和关系,因此带着善意,积极与各界沟通。
他坦言,自2年前推动华教大楼起,与新纪元学院等数个团体起口角,甚至对簿公堂,但事过境迁,董总认为应就此越过这一页。
“大楼(建立)没得讨价还价,26日就动工了,但同时要让各方有关系的人了解,并感觉到舒服;所以我们跟新院的领导是有沟通,释出善意让他们知道,大楼的建立不会影响该学院的运作。”
他补充,只要该校受到影响,董总将与之协调并做出安排。
他重申,华教大楼是关系整个华教的利益,不是个别学校所能影响。
陈友信今早率领董总13人代表团拜访《中国报》孟沙总社,得到本报总编辑林明标及执行编辑姚泰利热情接待,并于会议室进行相关讨论会。

董总将多筹募2000万
陈友信在讨论会指出,现在很多华校推动硬体建设,这点非常好,但在有基本条件后, 一定要考虑软体建设。
“硬体建设是一个必须条件,但软体建设是真正核心,这才是我们华教继续向前的关键。”
因此他表明,董总要作为榜样,将多筹募2000万令吉。
他坚信华社的眼睛雪亮, 只要认可董总的努力方向为正确,就会给予支持。
“我们多筹1000万来加强我们的硬体,把大楼给建好;还有多筹1000万,就是要做教改,像智能教育、技术教育等方面的相关软体。”
出席者有署理主席李添霖、执行长梁胜义、副执行长林纪松与曾庆方、秘书长庄俊隆、中常委涂兴全与叶光威、中委陈云枫与徐来兴及学生事务局高级执行员张晓清等。

致力推行独中教改
陈友信指出,董总致力于推行独中教改,并制定先行计划,希望以考试带动实践,改变“一个考试定终生”的现状。
他说,董总会先在41所独中推行三语口试及在28所独中推行科学实验考试,并冀望在5至6年内能正式纳入统考。
他坦言,独中生与各源流中学的情况一样,读数理的学生,其实是不达标的,因缺乏培养实验的管道。
“课本是很闷的,进行实验就很有趣;我们相信以考试带动课程,如果有实验考试,老师就会专注。”
他也认为,重启口语考试将给学生压力,有助推动学生使用语言。
“独中生的马来文与英文水准不逊于国中生,但我们差在口语,缺乏对话的环境。”
他以自身为例,指在70年代报考当时还称为MCE的大马检定考试时,就已经有口语考试。
他补充,希望统考从原本的100%理论成绩,逐步改变为理论与实践结合。
技职不是第二等
陈友信指出,过往可能认为技职教育是蓝领;随着熟练技工日渐稀缺,政府也推动技职教育,华社必须建立起“技职不是第二等”的观念。
他建议,本地技职教育需促成产业、教育及研究三者合作,以确保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比方说在德国,3年课程读2年理论,并用一年时间在工厂实践,更符合市场需求,出来后就能马上投身职场。”
他提及,董总设有技职教育局,并有负责人专门策划及管理相关事务,并将规划双联课程。
“技职教育更适合双联,可先整理出长处与弱点,找出相应的学校或单位合作,相互扶持并改进,甚至可促成跨国结合。”
梁胜义补充,过去在前首相敦马哈迪“2020宏愿”的倡导下,技职课程曾在独中遍地开花。
“在2000年代初期最高峰时,有30多所独中设有技职班,目前仅剩20所。”
他指出,独中技职的没落主要源于入学试制度,独中生更倾向于在学术上表现自己。
其次技职教育需要实际操作,须准备包括器材、耗材等,成本居高不下,难以维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