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大讲堂 > 评论

会员专区

众声

乐观其诚

廖志诚教授

文 文 文

廖志诚教授:面部表情管理中的掩饰:从原理到商业实践的深度探讨(第一篇)

在人类社会的复杂交往体系中,面部表情是传递情感与信息的首要管道之一。它不仅包含着个人内心的真实情绪,也折射着社会文化的背景以及不同情境的互动规则。从孩提时代起,我们便开始不断地接收“该在什么场合表现出什么表情”的讯号,父母、老师和周遭环境都会通过言传身教,让我们逐渐形成对于“该如何在他人面前呈现自己”的观念。

这些来自于文化和社会的外部教化,塑造了我们在不同情境下对面部表情的使用方式,也就是所谓的“面部表情管理”(Facial Management)。

在面部表情管理的理论中,著名学者Ekman和Friesen曾经提出四大技巧:掩饰(Masking)、强化(Intensification)、中和(Neutralization)与弱化(Deintensification)。

其中,“掩饰”(Masking)作为一种最能体现“隐藏真实情绪、表达社会期望情绪”特点的技巧,对跨文化交往与商务活动的影响尤为深远。


纵观当代社会,商业活动趋于全球化,跨文化互动日益频繁,个体在工作与生活中对于自己真实情绪的“管理”需求也更加显著。一个微妙的表情差异,就可能左右一次谈判的成败,也可能在团队管理、客户关系维护、跨国合作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相比于其他三种面部管理方式,掩饰往往具有“扭转”甚至“逆转”情绪表现的特点。它强调的是“用另一种更符合情境需求或社会期望的表情”来替换内心原本的表情,进而在对外沟通时维持和谐的气氛或争取有利的谈判地位。

然而,掩饰也并非只是一味地隐藏真实想法或违背本意的“伪装”,它更是一种社会性交往的“润滑剂”,让人们能够在关键时刻把握时机、平衡彼此的立场与面子。

基于此,本文将深入探讨掩饰这一面部表情管理技巧的核心原理、文化根源、心理学机制以及在商业场景中的具体应用,力求呈现一个多层面的、立体化的掩饰图景。

我将结合大量真实案例,尤其是聚焦商业谈判、客户关系管理、团队领导与跨文化商务沟通等领域,探讨掩饰如何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及人们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反思:掩饰是否一定意味着“虚伪”?在数字化时代,随着视频会议与社交媒体的兴起,掩饰又将面对何种新的机遇与困境?

面部表情管理的简要背景与“掩饰”之定义。

在探讨掩饰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面部表情管理的整体背景与理论框架。

Ekman和Friesen在20世纪中叶开始系统研究人类面部表情的生成过程和社会文化影响,并提出了著名的“微表情”理论,认为许多面部肌肉的细微变化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通常不到一秒)暴露我们的真实情绪。
然而,人类并非始终在“毫无保留”地表现真实情绪。事实上,正因为社会互动对于和谐与秩序的需求,我们学会了在必要时对面部表情进行调整、修饰甚至故意隐藏。

在Ekman和Friesen的“四大面部管理技巧”中,“掩饰(Masking)”指的是:当个人内心体验到某种情绪时,却选择完全压抑或抹去这种情绪在脸上的痕迹,而用另一种“更符合社会、文化或情景需求”的表情去替代。通俗地说,就是“明明心里在想A,却在脸上表现出B”,其中A与B常常是截然相反或至少相差甚远的情绪。

例如,在歌唱比赛或选美比赛中,当结果揭晓,落败者通常会绽放笑容祝贺获胜者,尽量避免让失落、嫉妒、不甘等负面情绪暴露在镜头面前。

再如,在商业谈判中,一方接到对己方不利的消息,可能会表面上仍然谈笑风生,甚至表现出对对方条件“有兴趣”的表情,以掩饰自己的焦虑或不满,为后续的谈判博弈保留余地。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曾用“舞台”理论来比喻人际交往中的角色扮演:人们像演员一样在舞台(社会情境)上表演,力求让观众(他人)看到一个与情境需求相符合的形象。掩饰技巧正是这个“角色扮演”过程中的核心技巧之一。

它不单单是故作姿态,更是许多文化中奉行的礼仪规范或“体面”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掩饰的理解,既要看到它在维系社会秩序和谐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要警惕它在某些情景下可能造成的诚信困境与沟通障碍。

掩饰的心理学根源:从情绪调节到社会期望

要深入理解掩饰,必须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审视情绪如何在大脑和认知层面受到管控。
研究显示,当人脑产生某种情绪时,大脑边缘系统(尤其是杏仁核)会快速地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并驱动面部神经和肌肉的相应变化。

例如,当我们受到赞美时,大脑会驱使面部不自觉地露出喜悦的表情;当我们遇到危险时,大脑会让面部呈现惊恐或害怕的神情。

然而,大脑的高级认知部分,如前额叶皮层,在很多时候会对这些“自动流露”的情绪进行“二次管理”,它会结合社会情境、过去经验和未来目标,决定是否要在面部表情上进行修饰或更改。

在掩饰的过程里,个体往往已经觉察到自己真实的情绪,但由于外在环境的压力、文化规范或自我保护的需求,会立即在面部上呈现出另一种与内心不同的情绪。

这个瞬间的决策,可以说是认知与情感的一次博弈。对于某些人而言,这种“掩饰”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甚至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自动化”转换,让他们显得八面玲珑、应对自如。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掩饰则需要耗费极大的心理能量,因为他们的情感反应相对强烈,或者道德上不愿意与“假装”相联系。

从情绪调节角度来看,掩饰既是一种防御机制,也是一种社交策略。它防止内心的脆弱、焦虑或愤怒被毫无遮拦地暴露在公共场合,从而避免人际冲突或名誉受损。

这种心理机制并非百分百消极,适度的掩饰反而有助于维持人际交往的平衡。但如果过度使用掩饰,个体就可能陷入“情绪失调”的困境,甚至对自我认同产生困惑。这也是许多心理治疗师所关注的:当一个人长期在各种场合下都“戴着面具”时,他的内在情感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他的真实自我又是否会被压抑?

更多精彩评论,请点击”评论──人人咖啡店”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会员专区

众声

乐观其诚

廖志诚教授

相关文章

猫夫人:夫人想要的小日子

女狼师性侵小六生 怀孕产子判重囚 不服上诉

持1999张5亿港元假钞开户头 银行职员报警3人被捕

郭史光宏:我们都曾年少荒唐 只是当时没有网

行人绿灯亮 水泥车还不停 稚女跑斑马线被撞死

旅游调色盘|一脚踩进荷兰的春天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