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觉得《摇滚诗人:未知的传奇》(A Complete Unknown)只有资深摇滚乐迷才会看的津津有味,因为影片描述的是传奇流行乐手兼诗人卜狄伦,半个世纪以前以民谣歌手姿态出道,得到歌迷欢迎及认同成名后,毅然转为摇滚乐手,在当年美国一个著名民谣音乐节上映了“插电”戏码,那在摇滚乐史上是历史性及戏剧性的一刻。
为了让大家明白该“壮举”,这里首先要闸释“插电”行动的真正意义,其实是传奇歌手的一种叛逆行径及在曲风上的求变,因为民谣曲风本来就倾向朴素无华,一般上不论是民歌团抑或孤身歌手,在弹唱时手中的伴奏乐器必是不透电流的木结他,卜狄伦那年引起民歌拥趸的反感还向他喝倒彩,就是他在一个重要的民谣音乐节的演出,竟然转弹电子吉他(“插电”之意就源于此),而且不是像以往般单枪匹马,而是有了支摇滚风味的伴奏乐队。
对新世代的影迷来说,本片吸引他们的是主角提摩西夏勒每(Timothee Chalamet)的魅力,对片中所表达的卜狄伦的起源、灵感与叛逆的精神,因为里头没对时代背景有太多笔墨,所以后辈影迷看时会有距离感。






然而影片是对六十年代的一种致敬及缅怀,故事描述的是1961至1965年间,卜狄伦的人生经历。还是小伙子的他为求一见当年民谣风云人物的偶像胡迪吉菲(Woody Guthrie),从明尼苏达一路截顺风车来到纽约西村,却被另一名民谣音乐前辈彼得斯格(Pete Seege)改变他的一生,彼得斯格从他身上见到民谣的未来,他从彼得斯格身上得到人脉与名气,但这种惺惺相惜背后却怀志不同,在那个冷战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编织起的网络维系着世界的温度。
卜狄伦呈现了时代的痛和荒谬之惊世作品,迅速的影响了整个时代的年轻人,成为一代传奇,虽然半个世纪以来乐坛上的变化又岂止沧海桑田而已,但几年前瑞典文学院还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他,这是流行音乐界第一位作品获得文学界与诗歌界认可的典范,被誉为歌词中带有非凡的诗意力量对美国流行音乐及文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卜狄伦既然是传奇,贡献不易概括,成就也难以定义,但温故知新,他当年择摇滚舍民谣,是个人的音乐求变理想,对他作品质素并无影响,被歌迷视为叛徒其实有欠公平;对视他为传承最佳人选的前辈,没有因此便对他翻脸,最后分道扬镳,展现的不是誓不两立的怨气,而是点出民谣时代遭此巨变,师徒两人分手虽感黯然,却带出了残余的温暖,这是影片的最大特色。
不过导演占士曼高(James Mangold)深谙商业元素之重要性,安排了爱情部分,就是那一段含蓄却充满欣慕、妒意、背叛、逃避、遗憾的三角关系,主角身边两位独立而有个性的红颜知己,因演员有出色的演绎也非常精彩。
《摇滚诗人:未知的传奇》表面上好像只是重述了一些被演绎过百遍的传奇,没有深究传奇为什么发生,但它是部值得欣赏并了解一个不同时代人与事、景与物、流行乐曲风变化之作,不应只以怀旧电影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