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赵宇川】
从潮流风向标再到时代象征,《13点》影响了一代年轻人,见证时尚文化变迁。其融合时尚与个性,塑造独立女性形象,成为香港漫画史经典之作。


跨时代时尚漫画风潮
也许我们大家只对《老夫子》有着深刻印象,但对同年代的《13点》却较为陌生,甚至未曾听闻。知名专栏作家查小欣曾形容:《老夫子》漫画写实,反映一般小市民生活与当时的文化气息;《13点》则华丽时尚,生活靓丽斑斓,是市民生活调剂品。
香港邮政局在李惠珍逝后推出《13点》漫画特别邮票、首日封,它增值快,坊间也推出相关套装明信片。早在1997年4月,香港设计师协会曾举办《非常设计13点:李惠珍的创意》展览,这是她的个人展览。由于反响热烈,该展随后巡回至多伦多、澳门、上海等地。







最具代表性的荣耀是2012年9月,尖沙咀九龙公园的香港漫画星光大道竖立了一座真人高度的13点雕像,之后几年分别有数场不同的重要展览、推出13点工艺品及跨媒体和制作。2006年开始,13点手办正式面世,但已绝版。数年前,我国的日资书局曾引进《13点》纪念画册,如今同样绝版。目前,市面上仍可找到的,大多是相关邮票、首日封及套装明信片。

李惠珍自小开始对画画有兴趣,想不到这一画就是终身,更想不到凭被当时视为不入流的漫画成为后来的经典、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潮流,从发型、配饰到整体服装设计,均成为后世参考的对象之一。
花名变身漫画主角
“13点”原是她的上海母亲取笑她的花名,在上海俚语中,“13点”形容性格鬼马、玩得出位,甚至带点无厘头之意,而且李惠珍小时贪玩、淘气、在广东话里可谓“大头虾”。
1965年,她创作了首个漫画人物“花花小姐”,第2年决定出第一本漫画时,当时007占士邦非常红,跟风的香港间谍电影,片中间谍亦以数字为代号,她灵机一动,以自己的花名“13点”为漫画主角命名,并特意使用简体字的“点”,以求独特。
她在香港出世,香港人忌讳“13”这个数字,而她的目标读者以年轻女性为主,她们叛逆心强,“13点”这一名称有趣、大胆、新鲜,加上漫画内容新鲜感十足,只要一翻阅,即投入美好幻想世界中,而且整体概念属首创,一推出即大受欢迎。

独立精神冲破枷锁
当时,报摊上售卖的漫画以《老夫子》、《小流氓》、《牛仔》为主,而《儿童乐园》则面向儿童与少年。《13点》漫画一经推出,意外风靡无数少女,甚至连年轻男生也喜爱,许多人将“13点”视为女孩的最佳典范。
13点是个富家女,新潮、个性独立、富正义感,本身讲究打扮,有穿不完的衣服。当时,人们一提到她,便会联想到当红明星萧芳芳——时髦、独立、性格开朗。
当时女性地位低微,《13点》漫画虽带有幻想与浪漫色彩,却试图打破这一刻板形象,鼓励女性勇敢冲破不民主的传统,独立自主,追求理想,提升生活。从书院女学生到工厂女工及茫然、生活无方向感的年轻男性视李惠珍为偶像,写信给她,她曾在一星期内收到二万多封信。
有人形容她为纸上的服装设计师,仅以创刊后至第28期的《13点》漫画统计,共出现1728件服装,平均每期约62款,她称那么多年以来至少画了三千多款服装。

她形容自己一提起笔时,灵感就源源不绝,她对潮流敏感,笔下的服装实用性高。在当时服装资讯匮乏的年代,人们不是参考明星、歌星的服装,就是在《13点》漫画中取经,也因而13点漫画在当时被形容为潮流指标书,时至今日被视为年代服装参考书。
漫画内容不凭空幻想,她先设立一个主题,然后收集资料,例如一次为了描绘渔家生活,她租一艘渔船与渔民出海,以相机记录他们每个海上生活的细节,漫画源自生活,不能凭空想象。
她深受电影《窈窕淑女》中柯德莉夏萍的形象影响,结合日本少女漫画特色,最终塑造出13点这一角色,使其成为香港漫画史与流行文化史上永恒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