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照片中,各式各样乡镇巴士站映入眼帘——简陋的、老旧的,又或是带着巧思设计的。尽管风格迥异,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空荡无人,等一个人的巴士站,显得无比空虚与孤寂。时间流转,巴士驶来、停靠、离去,人们上车、下车,各自前往不同目的地,却又仿佛不由自主地被时代洪流,推往同一个方向……
由摄影师Eric Peris领衔的12位艺术家,以各自视角,礼赞马来西亚半岛乡村风光的联展——《土地之魂》(Jiwa Mambumi)于2024年12月至2025年3月,在国家银行艺廊举办。
年龄从33~86岁不等的各族艺术家,行走于稻田、村庄、小镇与雨林之间,以摄影、绘画、缩时录影及装置艺术等形式,记录各处的自然环境、人际关系与当地历史。他们的作品无不提醒着人们,那些地方不是“遗迹”,而是鲜活且真实的存在。





其中,1975年生于吉隆坡的章国聪,以《Rapid Change》系列作品,聚焦于乡镇巴士站这一主题。他说道:“我想放慢速度,去记录那些正在一点一滴消逝的景象。有什么东西是缓慢的?那就是:巴士。”
2018~2019年间,他开始通过摄影记录乡镇巴士站的模样。几年后,他惊讶地发现,有些车站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消失,仿佛从未存在过一般;也有的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统一设计的钢筋水泥新车站。这种迅速变迁,促使他决心用影像,保存巴士站与这片土地之间的故事。

捕捉即将消失殆尽画面
摄影,作为客观记录历史的工具,承载着时间的痕迹。
“五六年前开始拍摄时,几乎已没什么人在搭巴士了。车站里,通常只有两三个外劳在等车。后来,发现槟城乡间旧车站开始陆续被拆除,又或改建成统一设计的现代化车站。感到惋惜的同时,意识到应该抓紧时间,把这些景象拍下来。”章国聪特地乘坐当地巴士,采访了开巴士多年的马来司机。随着巴士路线取消,原有车站的消失,这段口述历史显得格外珍贵。
谈及《Rapid Change》创作概念,章国聪的摄影作品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聚焦于他太太Grez的家乡——北马小镇Junjung地区的巴士站,有的如今已被拆除或重建;另一部分则记录了半岛其它州属的巴士站,有的简陋、荒废,有的则富有浓厚在地特色。
此次展览中,他将车站照片、Junjung实地考察影像,以及与巴士司机的访谈录影,整合成纪录片形式呈现。更有趣的是,通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手机应用程式,观众可以“真实地”看到部分照片中,车站几年前的原貌、空无一人的车站,以及巴士到站时的情景……这些曾经最为日常的画面,正在无声无息中悄然改变。或许若干年后,人们才会突然发现,记忆中的巴士站早已消失殆尽,连巴士站牌也不复存在。
另外,展览中的《Vanishing Depot》系列灯箱作品,则提醒人们那些被忽视的景物变化。

北马小镇前世今生
Junjung(或称Junjong)隶属于吉打居林县,中文名为“三巴央”。三巴央新村的原名是Sambahyang,后来更名为Kampung Baru Junjung。这个北马小镇位于吉打与槟城交界处,距离居林市区仅10分钟车程,人口约有5000人。
当地居民多从事橡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尤其以榴梿闻名,每年吸引许多外地食客慕名而来。此外,当地最著名景点是三巴央瀑布。章国聪曾为当地拥有百年历史的新民华小拍摄纪录片,采访八九十岁老校友,透过他们的回忆,追溯当年地方风貌与人情。
三巴央地处槟城与吉打交界,槟吉两州巴士都会经过此地,章国聪观察到其中的有趣差异。前往大山脚的Rapid Penang巴士属于新型巴士,每天依然有许多乘客搭乘,乘客包括外劳、上班族、学生、妇女与老人,各族群皆有;而通往居林方向的吉打巴士则显得老旧。
章国聪曾带亲戚小孩体验上述传统巴士旅程。对从未搭乘过旧式巴士的孩子来说,该次体验无不充满新奇,尤其对传统车票更是好奇不已,而对于1990年以前生活在马来西亚的人来说,几乎人人都有搭巴士的经历,30年间的巨大变化令人感叹。

旧时交通主角不敌时代变迁
80年代,大马经济迅速发展,国产车开始进入市场。到了90年代初,人民汽车拥有率提高,汽车逐渐取代巴士,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随着时代变迁,如今除了部分城镇居民通勤依然使用巴士外,大多数乡区居民已习惯开车或骑摩哆出行。如今,电召车的普及,又提供了另一便利选择。
现代人追求速度,只想用最短时间到达目的地,早已没闲情去等巴士,又或乘巴士慢慢欣赏沿途风景。由于需求减少,巴士公司逐渐减少班次,人们总是以“虽便宜但太慢”、“等车太久”和“不方便”等理由,“避开”搭巴士。
如今,半岛各地乡间巴士站大多空无一人,又或只有寥寥几名外劳在等车——他们往往是最没有经济条件,却又最能花时间搭巴士的一群人。
透过这辑记录乡间巴士站的摄影作品,章国聪向观者提出了引发深思的问题:“你有多久没搭过巴士了?”“你有多久没放慢脚步,好好看看四周风景了?”
或许,这也促使人们进一步反思:我们在追求快速的过程中,究竟牺牲了什么?有哪些事物正在或已经消失,再也无法找回?

淡出生活化作记忆
作为一名在吉隆坡长大的城市人,章国聪却偏爱往乡间跑。对他来说,乡村的宁静能带来内心的平和,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令人向往。然而,乡下人并不总是这样想。一位住在山上的原住民朋友告诉他,森林里的世界很美好,只有虫鸣鸟叫,没有摩哆嘈杂声,但也有人向往现代城市生活的便利,每个人的选择各不相同。
人改变环境,环境也会改变人。从2020年起,北马的开发计划增多,高高竖起的广告牌、连锁商店、快餐店与咖啡厅逐渐取代了传统老店、小商铺与Kopitiam,小镇面貌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城市化。
“小地方城市化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一旦改变,就很难回到从前。”在他看来,经济发展并非坏事,但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保留在地文化特色、在取舍之间找到平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为摄影师与艺术创作者,章国聪坦言无法阻挡时代洪流,也无法阻止环境改变。他能做的,是在旧景物消失前,通过影像记录它们,为未来世代保留下珍贵记忆。
“旧物若不及时记录,就会悄然消失,那太可惜了。因此,我想趁它们还在时,赶紧拍下来。”章国聪尤其钟爱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旧物。多年前,他开始拍摄旧公共电话亭,并曾以此为主题举办展览和出版影集。
巴士站与公共电话亭一样,曾是大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场景,是重要的公共设施与民生服务,但如今,它们正逐渐淡出人们生活,成为老一辈人的记忆。

积极发声 留下些许贡献
时代向前,总会带来改变,而改变并不全是坏事,人们也未必排斥改变。旧巴士站的拆除与重建、新巴士路线的启用,念旧的人感叹失去,而每日搭巴士的公众,则欣然接受新便利。虽然车站、巴士、乘客与窗外风景皆已不同,但这片土地依然包容着一切新旧更替的发生。
“当看到旧巴士站被新的水泥车站取代时,心里难免感到若有所失,但我无能为力,只能通过展览,传达自身想法。至于有多少人能接收到这个信息,我也无法预料。”
章国聪提到香港已故“九龙皇帝”曾灶财的街头涂鸦,曾因被指破坏市容而被覆盖,后来人们才重新发现其中的艺术价值,并试图修复与重现。章国聪坚持自己的信念,希望通过艺术去影响些什么。
尽管艺术的力量或许微小,但身为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他,积极为这片土地发声,为地方留下些许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