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印度清真寺路的斯里帕特拉卡利亚曼兴都庙,已有130年历史,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其历史地位与黑风洞兴都庙及槟城极乐寺不遑多让。然而,这座庙宇如今面临被迫迁的危机,背后牵涉的不仅是宗教信仰,更掺杂着商业利益与政治角力。
捍卫自由律师团(LFL)主张政府保留这座百年庙宇,并建议拟建的昌明清真寺(Masjid Madani)可改设于庙旁,以保全多元文化的象征。
关于庙宇是否非法占地,前首相署部长瓦塔穆迪援引雪兰莪政府自1800年代末至1900年代初的行政报告指出,当时担任雪州统治者顾问的英国参政司曾批准兴建兴都庙,以吸引印度劳工迁移,为马来亚种植园、铁路、公路及基建工程贡献劳力。由于当时土地分配尚未系统化,导致庙宇在独立后,土地拥有权变得模糊不清。





另一方面,让人质疑的是吉隆坡市政局的角色。2014年,市政局将庙宇所在土地出售给Jakel集团,却未曾与庙方沟通,抑或应将土地交予庙方,以维护其百年文化地位。
巫青团团长阿克马为“清真寺”辩护,指“地主卖地,外人何必多管闲事”。然而,市政局作为政府机构,其土地买卖涉及公共利益,岂能与私人交易同日而语?阿克马的言论不仅简化问题,更回避了政府应负的社会责任,显得稚嫩可笑。
须考虑民众感受
首相安华批评捍卫自由律师团“多事”,质疑为何急着挑起争议,毕竟协商仍在进行。然而,再益马立反击,既然协商在进行,为何安华急着在3月27日主持动土礼?首相安华表明迁庙依法行事,并坚持出席清真寺动土礼。
他的强硬态度等同于默认清真寺工程将继续推进,把兴都庙视为非法占地的立场成了工程正当性的依据。然而,这种做法忽视了选民的情感与文化认同,法律之外,更需要考虑民众的感受。
围绕兴都庙的争议,已从土地归属升温为宗教与政治的角力。政府一方面信誓旦旦不会强拆庙宇,另一方面却坚持在原址动工兴建清真寺,可见政客只是为了各自需要的利益而忽悠民众,政府最终的立场依然倾向于拆庙,迁移至其他地点,直接让昌明大马政府内的印度裔领袖无地自容。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场风波已将安华推入两难境地。若强行推进清真寺工程,势必激怒印度裔社群,破坏族群和谐;若让步保留庙宇,又恐引发穆斯林群体不满。除非各方愿意接受折衷方案,否则无论如何抉择,安华都难逃政治代价,而这一次,印度裔选票的流失将成为他的代价。
这不仅仅是一场土地纠纷,更是一场关于历史、文化与多元共存的考验。政府若无法妥善处理,恐将撕裂族群关系,留下无法弥合的裂痕。原本打着“昌明”旗号象征包容与和谐的清真寺,如今是否引发更大的争议与分裂?昌明的意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