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报导:潘有文
图:互联网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在大马上映短短10天半,狂收3200万令吉,全球票房突破150亿人民币(约92亿令吉)排全球影史票房榜第5名。

《哪吒2》的成功并非偶然,它站在动画电影百年发展的肩膀上,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显示中国动画的崛起,也让人回顾动画电影从早期发展至今的演变历程。
全球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充满创新与变革,早期的动画电影主要以儿童为目标观众,票房表现相对稳定。





随着电脑动画技术的发展,动画电影的制作水平大幅提升,吸引更广泛的观众。动画电影的票房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画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当时电影技术与视觉艺术开始结合。最早的动画形式并非我们今日熟悉的长篇电影,而是短篇实验作品。
法国艺术家埃米尔雷诺(Emile Reynaud)于1892年展示“光学剧场”(Theatre Optique),这被认为是动画的雏形。他利用手绘图像与投影技术创造短暂的动态故事。
第一部诞生于1906
1906年时,美国的J·斯图尔特·布莱克顿(J. Stuart Blackton)制作《滑稽脸的幽默相》(Humorous Phases of Funny Faces),这是第一部录制在胶片上的动画短片,标志着动画电影的正式诞生。
此后, 美国的温瑟麦凯(Winsor McCay)于1914年推出《恐龙格蒂》(Gertie the Dinosaur),这是第一部具有明确角色性格的动画作品,开启角色动画的先河。
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与Ub Iwerks于1928年创作的《威利号汽船》(Steamboat Willie)引入米老鼠,并首次将声音与动画结合,成为动画史上的里程碑。
动画电影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文化影响密切相关,1920至1980年代属于手绘时代,因早期的动画依赖手绘赛璐珞(cel animation),如迪士尼的经典作品。
1990年代起,CGI(电脑生成影像)的引入改变了行业,皮克斯和梦工厂成为领导者。
此后,真人与动画结合,如《谁陷害了兔子罗杰》(Who Framed Roger Rabbit),以及VR/AR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拓宽动画的可能性。
早期面向家庭儿童
90年起聚焦成人
早期动画主要面向家庭与儿童,但从1990年代起,成人观众成为重要目标,例如《辛普森家庭电影版》(2007年)与《南方公园:更大、更长、更完整》(1999年)。
再者,全球化使日本动画(如吉卜力工作室)、欧洲动画(如法国的《抢救鼠国》)和美国动画形成多元竞争格局。
与此同时,动画电影从娱乐工具演变为艺术形式, 出现探讨战争如《萤火虫之墓》、探讨环境如《风之谷》等深刻主题。
进入21世纪,串流平台的兴起如Netflix、Disney+使动画电影的制作与分发更加灵活,Netflix于2019年的《克劳斯:圣诞节的秘密》即是例子。
动画电影从简单的手绘短片发展到数码化、全球化产业,票房从几万美元增长到数十亿美元,反映技术进步与观众需求的演变。

不仅体现技术突破
各国文化影响力提升
从迪士尼的开创性工作到皮克斯的技术革命,再到日本与欧洲动画的独特贡献,动画电影已成为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画电影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也反映了各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未来的动画市场将更加国际化、多元化。
未来,随着AI生成内容和虚拟实境的发展,动画电影可能迎来新一轮的革命。届时,AI或许能让哪吒或其他动画人物直接从屏幕里跳出来跟人聊人生!

动画电影票房演变
动画电影的票房从最初的小众市场逐渐演变成全球性的商业巨头,经过数个关键阶段:
●1930至1950年代:迪士尼的黄金时代
──1937年,迪士尼推出全球首部彩色长篇动画电影──《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制作成本约150万美元,全球票房最终达到1.84亿美元(按当时币值计算)。
──1940年代的《小鹿斑比》(Bambi)和1950年的《灰姑娘》(Cinderella)巩固迪士尼在动画电影市场的霸主地位。
●1980至1990年代:动画复兴与技术革命
──1989年的《小美人鱼》(The Little Mermaid)开启迪士尼的“文艺复兴时期”,全球票房超过2亿美元。
──1995年,皮克斯(Pixar)与迪士尼合作的《玩具总动员》(Toy Story)成为首部全电脑动画长片,全球票房达3.61亿美元,标志着3D动画时代来临。

●2000年代至今:全球化与多元化
──2001年,梦工厂的《史瑞克》(Shrek)全球票房4.84亿美元,显示非迪士尼动画的竞争力。
──2010年的《玩具总动员3》(Toy Story 3)成为首部票房破10亿美元的动画电影。
──2019年,迪士尼的《冰雪奇缘2》(Frozen II)全球票房达14.5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之一。
──日本动画也崛起,例如宫崎骏的《神隐少女》(Spirited Away,2001年)全球票房约3.95亿美元,显示动画电影的全球化趋势。
备注:《白雪公主》曾保持55年最高动画电影票房纪录;《脑筋急转弯2》(Inside Out 2)保持最高动画电影票房纪录的时间最短,仅有5个月。

中国《哪吒2》
与欧美市场的差异
截至2025年3月,《哪吒2》的全球票房超过21亿美元,成为首部票房破20亿美元的非英语动画电影。这与好莱坞动画如《冰雪奇缘2》)和日本动画如《鬼灭之刃剧场版》创造的商业奇迹相似,显示出动画电影的全球吸引力。
然而,《哪吒2》的票房主要依赖占比超过90%的中国市场,海外市场,尤其是欧美的表现相对有限,这与好莱坞动画的多地区均衡收益,如《玩具总动员》形成对比;日本动画则在亚洲市场有较强影响力,但难以像《哪吒2》这样在单一市场实现如此高的票房集中度。
此外,《哪吒2》在海外排片受限,如北美仅945家影院,远低于好莱坞大片的4000家,显示其国际发行仍需突破文化与市场壁垒。
总括而言,《哪吒2》在技术与故事上与欧美日动画接轨,展现出中国动画崛起的实力,但其文化根源、制作模式和市场依赖性又使其独具特色。若与欧美动画相比,它更具民族性而非全球化视野;与日本动画相比,它更偏向工业化而非个人化创作。
《哪吒2》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动画在全球舞台的突破,但要在欧美日市场获得更大认可,仍需进一步平衡本土特色与国际化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