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一天,和朋友翻阅社交媒体时,无意间看到某文化人的几篇贴文。虽然平日鲜少留意该前辈的文章,但那日随手一翻,却意外发现了一些“似曾相识”的句子。好奇心驱使,抱着求真的精神,我们复制了贴文中的几个句子和段落,放上谷歌查询,顿时发现了究竟。
一般上,写作时偶尔会摘录一些经典语录为文章做点缀,是普遍操作。但也不会有人直接原字原句写进文章中,通常都会做些轻微的改动,将之改为自己的写法,才放入文章中。而那个人却是将它原封不动地放进自己的文章,为己所用。而且,很多时候不只是一句,而是三五句,让人不禁怀疑,这究竟是偶然疏忽,还是早已习以为常的手法?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抄袭的其中两个解释是:一、把别人的文章、作品私自照抄作为自己的去发表,并且实质性相似;二、不顾实际,照搬别人的思想、方法、经验等。因此,根据词典的说法,对方的做法实际上已涉及抄袭。
大家都在抄
话虽如此,在我大学期间,抄袭现象是很普遍的事。至少在各个学界都曾听闻论文抄袭的传闻。我本身也曾听闻一些同学,直接将参考文献的资料,全文照搬至他们的论文当中。当被教授发现后,这些同学的论文立刻被退稿,要求重写;也有一些同学,直接被取消考试资格。
出了社会,恰逢内容农场盛行的年代,抄袭与改头换面的手法随处可见。久而久之,似乎成了一种“大家都这样”的无奈风气。通常我在其中一个著名的网站读了一篇文章,后来在其他的网站,又会发现同一篇文章,被原封不动地抄过去,而且不注明原文出处。
不过不知是否是版权意识提高,亦或者网站审查制度比以前更严格,我发现内容农场的现象比以前少,新闻抄袭现象似乎也比较少。尽管很多媒体都会习惯直接报道同一组新闻,然后调整一下部分写法。
回到那个抄袭事件,尽管我们没去举报对方,也不欲干涉对方的任何行为。只是,从此对于对方的文章和任何待人处事,我们选择敬而远之。虽然对方在文化界也做了不少努力,但由于这一行为,在我们心中还是扣了不少分数。毕竟,没有版权意识,也不尊重他人作品之人,真能自诩为文化标杆吗?
真正的好文章,应该是自己亲手、用心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