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预计于今年6月起,在全国2条大道和车祸黑区将试“点对点”超速监控系统,不再只是传统的固定测速,而是用AI计算驾驶者从A点到B点的时间,若跑太快就罚单伺候!
这种“智能”监控不像以前的测速摄影机只能抓到特定路段的超速,其点对点运算方法能确保驾驶者全程都遵守速度限制,非“避雷区式”驾驶。
事实上,这个系统的测试数据也挺给力,被测试的美诺拉隧道的AWAS系统一装,意外数字从458宗掉到3宗,死亡人数从9人变无。





虽然新系统号称能“抓出”中途停车耍赖者,但问题来了。如果车主中途真的停车休息会不会被错罚?若在休息站喝个茶吃个包是否也要收据,以证明自己。又或者半途肚子疼上厕所“开大”的时间太久,又要如何证明?
透明化执法标准
再者,若大道上偶尔会杀出个修路路障,这会否搞乱AI的时间?要是系统误判,把守法公民当超速犯抓,那可真是“人在车中坐,罚单天上来”。
这“点对点”捉超速系统听起来很公平,但万一有人真有急事,例如赶着送老婆去生孩子,或是肚子痛得要命冲去医院,结果可能就被AI冷冰冰的发传票。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些“技术流”司机,可能会研究出新招,例如半路换车牌、假装抛锚,甚至干脆绕小路走,到时候AI抓不到人,却逼出一堆“民间发明家”,也并非不可能的事。
因此,政府需透明化执法标准,必须明确规定如何计算超速,特别是针对“休息时间”的界定,以避免误罚。
此外,引入新系统前应该让各界司机和交通专家提供回馈,看看哪些路段需要调整限速,避免执法变成“割韭菜”。
更重要的是需合理化罚款用途,如果罚款收入用于改善道路安全,例如增设照明、修补坑洞,而非“养公司”,人民自然更愿意接受。
这样的科技执法确实有望大幅减少超速事故,但政府别把改善交通变成“罚单经济”。否则,大马司机可能就要从“极速狂飙”变成“龟速长征”了。
这个系统确实有潜力让我国的道路更安全,但得加点“人味“。例如,设立申诉机制,让真有急事的司机可解释,别让AI变成不通情理的“罚单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