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写了一本有关社会心理学与群众神学之间相互关系的书,碍于当地政治原因无法出版,来电问我可否在新加坡找到有兴趣的出版商。我问他:怎会想到送来新加坡出版?他说:你们是一个高度国际多元城市,生活走在文明尖端,应该有所共鸣。我停顿一下,还是很老实地劝他到菜市场买几斤大头菜,吃了好作千秋大梦。
以前是有“精神粮食”这名词的。但社会的进步巨轮早就把这名词辗过去了,现在只剩下“精神零食”。
莫说社会心理学或群众神学,就算再贴近日常主题的内容,只要是一本白纸黑字印刷出来的书也都前途堪虞。在新加坡卖书并非不行,但书已经不是主题,需要有更多配合大众口味的活动,即便如此,状况也跟发动慈悲恻隐的募捐相去不远。

立即签购 解锁全文




我已订阅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