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驾车外出采购,途经柔佛柏伶镇一条连接国中、国小及华小的道路。当天细雨飘洒下的市镇原应宁静整洁,然而透过车窗所见,却是一幕相当讽刺的景象。一块鲜红告示牌赫然写着:“禁止丢垃圾,违者罚款最高10万令吉或监禁5年或两者兼施”。那一刻,我一度以为眼花,刻意倒车靠近确认,结果不出所料,现实比文字更有冲击力──警告牌成了摆设,制度成了笑柄。因为,在那块警告牌下方,垃圾堆得触目惊心——旧椅子、湿透纸皮、床褥、塑胶袋散落一地。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片垃圾堆积之处,竟被列为国家固体废弃物管理机构(SWCorp)的“监控区”(kawasan pemerhatian)。该机构隶属房屋及地方政府部,换言之,这是一块在政府直属机构“眼皮底下”所发生的。问题来了,这样的“监控”究竟在监视什么?谁来监督?谁又为这块“告示牌”负责?
近年来,房政部不断拨款推动清洁城市、升级公共厕所和美化环境等永续发展计划。然而,在现实场景中,“禁止丢垃圾”的警告竟沦为“这里是合法丢垃圾地点”的黑色幽默。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的现象不是发生在偏远乡村,而是在学校旁、街道边。究竟是谁拍板决定,在这样人流密集、教育机构林立的地点设置一个写有“禁止丢垃圾”的垃圾桶?当堆积如山的垃圾日复一日成为孩童上下学必经的“教育现场”,这一切的更显荒谬不堪。





关键在执行力
一块告示牌,若无强而有力的执行力与管理配套,就如同空喊口号般毫无意义。制度若无执行力,只是纸上谈兵;环保若无具体规划,只是自我感动而已。我们的政府究竟是想真正将环保融入国民生活吗,还是仍停留在“立标语、拍照、发新闻稿”的表面工程?
其实民众需要的是源头教育和具体可执行的政策,让我们看看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在日本,即使垃圾收集点设于街道旁,也清楚标示种类与投放时间,并设有监控系统与社区监督机制。当地民众从小学习垃圾分类,使环保成为生活习惯。在台湾,垃圾车每日定时出动,播放特定音乐提醒居民将已分类好的垃圾带出投放。若未在时限内投放者,须自行保管或亲送回收站。制度严谨、执行得力、全民配合,是台湾垃圾管理成功的三大支柱。再来,中国更是积极推动“美丽城市”建设,透过数字化、网格化管理体系,也已逐步看到提升垃圾分类与收运水准。
反观我国,虽设有罚则与政策,却缺乏系统性的执行与有效监管,致使政策沦为空谈、民众日渐冷感,垃圾分类问题依旧原地打转,日复一日。
总括而论,这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没有“真正去做”。模仿他国或区域的成功案例不可耻,可耻的是自以为是和拒绝学习。
其实我国不乏优秀范例。例如慈济新山支会每月第3个周日在社区定期推动资源回收,流程清晰、宣传有力、持续多年未间断,逐步改变居民的环保意识。政府若真心推动社区环保,应虚心与这些民间组织合作,从他们的实务经验中学习。
一块告示牌前的垃圾堆,不只是视觉污染,更是一大讽刺。它讽刺的,不只是监控的失败,更揭示了政策与现实之间的深刻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