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在2021年被列为全球30个塑料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排名第28位,人均每年制造约56公斤塑料垃圾。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凸显出塑料污染的严峻形势。塑料污染不仅是全球性的环境难题,更是马来西亚当前面临的重要生态隐忧,影响范围从海洋到土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物的生存,甚至人类的健康与安全。随着塑料废弃物持续增长,这一问题已到了无法回避的地步,亟需全社会共同关注与积极应对。
在众多塑料类型中,聚丙烯(PP)可谓最棘手的一类。它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医疗器材及各类一次性用品,几乎无处不在。由于其结构坚固且极难降解,PP成为垃圾填埋场中堆积最多的塑料废弃物之一。更令人担忧的是,垃圾填埋不仅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处理方式,还潜藏着严重的健康隐患。随着时间推移,塑料废弃物中渗出的化学物质可能增加癌症及神经系统损伤的风险,威胁环境与公众健康。

为应对这一日益严峻的挑战,英迪国际大学的研究团队正积极探索一种意想不到却充满潜力的创新方案:真菌。健康与生命科学院系的黄国基博士与王锦福博士携手展开研究,聚焦真菌所分泌的酶如何有效助力PP塑料的降解,力求为塑料污染带来一种更安全、更环保、更可持续的解决途径。
尽管过去已有研究关注真菌在塑料降解中的潜力,但英迪的研究独树一帜,聚焦于真菌所分泌的酶,特别是那些具备分解PP能力的关键酶类。“虽然已有少量研究提及真菌在聚丙烯生物降解中的作用,但目前尚未有研究深入探讨真菌酶在PP降解方面的应用。”黄国基博士与王锦福博士指出。
在研究中,团队从马来西亚Jeram垃圾填埋场采集了土壤样本,并鉴定出14种真菌,其中9种能够以PP作为唯一碳源生长。这表明它们有潜力分解塑料,是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真菌能够产生如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等多种酶,这些酶因能够分解木材等复杂有机物而广为人知。令人期待的是,这些酶同样展现出降解PP的潜力,有望为塑料废弃物管理提供一种更天然、风险更低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尽管初步成果令人振奋,研究团队仍强调后续需展开更深入的探索。“由于此前尚无关于这些真菌物种用于环境修复的相关数据,我们计划开展更大规模的研究,以全面揭示PP降解的机制。”他们补充。
该研究为“真菌修复”(mycoremediation)这一新兴且不断发展的领域注入了新动力——即通过真菌来清理和降解环境废弃物。对于马来西亚等塑料污染严重的国家而言,这一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英迪的研究不仅是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的实践,更是应对当今严峻环境挑战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