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8日综合电)在都市喧嚣与生活压力日增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研究证实,大自然的声音——如鸟鸣、风声、雨滴与溪水声——对人体健康具有显著益处。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系统性文献回顾与统合分析研究,深入探讨了自然音景对心理与生理健康的正面影响,同时也量化了美国国家公园中这些声景的分布情形。
聆听水声、鸟鸣 有助降低烦躁与压力
研究团队分析结果显示,聆听自然声音能有效降低压力与烦躁感,并明显提升整体健康与正面情绪。具体而言,自然声音带来的益处包括减轻疼痛、缓和压力、提升情绪与增进认知表现。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三大类自然声音中,以“水声”(如溪流、雨声)对健康与情绪提升的效益最为显著,其次是“鸟鸣”,对于降低压力与烦躁最具成效。尽管与水声相比,针对鸟鸣的研究数量仍然偏少,但仍显示其疗愈潜力。

研究团队也实地分析了美国 68 座国家公园内共 221 个监测地点的声景分布。结果显示,仅有约 11.3% 的地点同时拥有丰富自然声音与极低的人为噪音。
不过即便在访客众多、邻近城市的公园中,自然声音仍具高度可听度,其中动物声占据 59.3% 的时间、水与风声约占19.2%。这代表即便在城市或高人流区域,自然声音依然有其保存价值,并可作为推动健康福祉的手段。
这两种理论解释 为何大自然声音有助恢复心理健康
这项研究也回顾两种心理理论,来解释大自然声音为何有助于恢复心理健康:其一是“注意力恢复理论”,指出自然环境能在不需主动注意力的状况下,让人恢复专注与精神;其二是“压力恢复理论”,认为自然声音相较都市噪音较不具威胁性,可诱发自主神经系统的平静反应,加速从压力中恢复。
然而,研究同时指出噪音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即使是在偏远国家公园中,人为噪音依然普遍存在。噪音除了妨碍动物交流与生存外,对人类也会导致听力受损、心血管疾病、情绪困扰等一连串健康问题。这使得“声景保育”逐渐成为国家公园管理与公共健康政策中的新焦点。
该研究也指出,自然声音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不仅提供情绪疗愈与心理复原功能,更可作为未来都市健康政策与公园规划的重要依据。保护自然声景,不仅是保护生态与生物多样性,更是守护人类身心健康的关键一环。

文:《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