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4日讯)为亡母尽孝,儿子与上百名亲友齐聚一堂, 花30万元(99万令吉 )办功德,搭建帐篷,打造9公尺高的纸扎屋焚烧祭祀。
祭祀仪式从周二(10日)开始,一直到12日结束,地点在武吉巴督5道一带,竹林寺对面的一大片空地。仪式的感念对象是黄桂花,她于2023年安详离世,享耆寿97岁。
黄桂花的儿子吴添水(57岁)受访时表示,父母育有八男二女,自己排行第八,是家中幼子。“福建人的传统,长辈过世三年要做功德,这不仅是对父母恩情的答谢,也能凝聚家族的情感。”

吴添水说,整个家族约130人,大家齐心协力,促成了这场盛会。“家人们之前也为父亲办过功德,但母亲的相对较大型,希望让下一代有印象,明白我们对长辈的感恩。”
祭祀仪式非常有规模,包括打造一个高近9公尺、宽约18公尺的纸扎屋。纸扎屋前有长长的供桌,上面摆满供品, 供奉着28位先人,椅子上则摆放各式各样的纸扎服饰。另外,吴添水与家人们也设宴,款待超过30桌亲友,菜色丰盛,包括烧猪、石斑鱼、龙虾及传统福建菜肴如庚仔粿和虾枣等。
吴添水说,今年4月与家人商讨后,就着手申请准证,物色相关业者协助筹备,花了大约两个多月完成。
负责业者是合祥工业社老板林金发(85岁),他受访时表示,从业65年来,首次见到如此大型、隆重的功德仪式。
“仪式至少花了30多万元,单是纸扎屋就超过4万元(13.2万令吉),金银纸也要4万多元。”
为传承文化传统,吴添水也请来摄影师记录整个过程,希望后代能从中了解祖先文化和家庭凝聚力。
吴添水透露,吴家出身鱼商世家,父亲出海捕鱼;母亲原本是家庭主妇,后来则在红山巴刹卖鱼。
他说,早年全家在奎笼和农村生活,1975年才搬入组屋。“当年的母亲需要耕种、养猪,又要照顾几个年幼的孩子,生活十分艰辛。”
为了生计,母亲后来也到巴刹卖鱼,吴添水也跟着卖鱼,并涉足进口海产生意,创立了新水小型巴刹(Sin Chwee Mini Mart)。“母亲教会我许多经商与做人的道理,希望她的精神传承到子孙后代。”
吴添水说,除了为母亲订制冥屋,家人们也为过世的大伯和姑姑打造了另外三个纸扎冥屋。
“由于本地的纸扎业者做不来,因此只能到马国订制,再用货柜运来新加坡。纸扎衣箱、金纸等其他物品,我们则在本地购买。”
据观察,纸扎品琳琅满目,包括金山、银山、保险箱、轿子、车子、金童玉女等,还有超过700箱“衣箱”。
吴添水说:“我们花了四天搭建帐篷,单是冥屋的安装,花了超过20小时,大家齐心协力,非常感动,真的很感谢大家的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