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洞17日讯/独家报导)“劳”板开店自力更生,缅甸难民却“更上一层楼”,大胆租下店寓楼上单位非法经营迷你市场,为同乡提供日常所需,也因店铺藏身楼上,光顾者都是外籍熟客,不易被执法人员发现!
甲洞美罗柏丽玛(Metro Prima)商业区的一座店寓,竟有难民向本地业主租赁楼上居住单位,非法改建成迷你市场,雇用外籍妇人看店,售卖的商品有蔬果、海产、罐头食品和日常用品等应有尽有。
店内灯火明亮,地砖雪白干净,还有货架和大冰箱,一间小小的店寓居住单位,被改建成甚具规模的迷你市场,售卖货品琳琅满目,“专业”程度令人惊掉下巴。
近日有读者向《中国报》提供短视频,直揭甲洞美罗柏丽玛地区,缅甸难民经营迷你市场的情况。
在视频开端,拍摄者出现在店寓楼上一间铁栅门紧闭的居住单位,一名外籍妇女前来打开铁栅门让他进入,玄关处还置有鞋架,让外人脱下鞋子。
拍摄者进入单位内,里面灯火明亮,地砖十分干净,映入眼帘的竟是一间迷你市场。
“店寓”虽小,“杂货”俱全,随着拍摄者不断地转动视角,能清楚地看到店内货架摆放着各类商品,包括罐头食品、海产、零食、饮品、调味料等,而日常生活用品则包括沐浴露、口罩、风油,甚至连“普拿疼”止痛药都出现在货架上。
店内一角安置2个大型玻璃门冰箱,里面装着各种蔬菜、水果与槟榔,另还有一个商用冰柜对着大门处,相信是供售卖肉类。
除了开门的外籍妇人,还有一名外籍男子,两人在店内都是打着赤脚,可见经营者非常爱干净。

据了解,“店寓迷你市场”是由缅甸籍难民经营,开业至今已有2年,由于楼上位置隐秘,上门光顾者都是“识途老马”,相信消费群体皆为同族的外籍人士。
提供视频的读者指出,甲洞美罗柏丽玛不乏便利店及迷你市场,一般本地人不会光顾这类外劳店铺,这件由难民经营的“店寓迷你市场”,经过2年仍生存下来,可见是有足够的顾客量来撑起生意。
“论这间迷你市场售卖的商品及规模,完全不比一些本地人经营的迷你市场逊色!”
据悉,相关事主曾向吉隆坡市政局举报,但一直没有下文,不见执法人员取缔难民经营的“店寓迷你市场”。

要求吉隆坡市政局执法
甲洞区国会议员林立迎助理赖俊权强调,店寓楼上属居住单位,改建成商店营业是违法行为,更何况业者是缅甸难民,他已联系吉隆坡市政局,要求派官员展开执法行动。
他说,在地方政府法令下,外劳或难民皆不被允许做生意,他们无法申请任何营业执照,因此他不排除存有 “阿里巴巴”作业,有本地人非法将执照出租给外劳或难民做生意。
赖俊权接受《中国报》访问时说,店寓居住单位禁止改建成商店,外劳及难民也不允许当老板,他接获有关缅甸难民经营“店寓迷你市场”的投诉后,初步调查得悉,出租店寓给难民的是华裔业主。
他呼吁本地业主出租单位时,多加了解租户的身份背景及资料,千万不要租给老劳做生意,以免惹上麻烦。
外劳业务趋多元化
赖俊权指出,缅甸难民不只经营“店寓迷你市场”,更夸张的是,该族群还在当地租店,经营幼儿园、学校甚至是宗教场所,只接受自己族群,排斥他族及外劳。
他说,甲洞美罗柏丽玛商业活动发达,造成外劳及难民群体相当活跃,他们白天在店铺工作,夜晚返回店寓楼上单位就寝,多年来在当地已形成社区,外劳及难民到处走动,犹如小型“外劳村”。
据他了解,当地还有缅甸难民经营的幼儿园、学校及宗教场所,在当地租店营业,而这些全都属非法。
“虽是非法经营,但这些难民业者都没有干扰本地民众,国会议员服务中心也没有接获有外劳或难民在当地滋事的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