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一宗震惊社会的弑母弑兄案件,引起全国关注,也瞬间占据了各大媒体与社交平台的版面。悲剧固然令人痛心,但我们对这起案件的关注方式,是否已经走偏?这不仅是刑事案件,更是一场集体情绪与责任的考验。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媒体有报导义务。这样的社会事件,关乎家庭、教育、精神健康,理应被揭示与讨论。
但我们也应该问:媒体报导的方式是否合理?从一开始“劫杀”的推测,到后来转为“儿子弑母”,再到聚焦于“母亲管教过严”,这样的报导顺序,不但没有帮助我们厘清事实,反而在每一次转向中,不断地挑起情绪波动,让公众的愤怒、谴责、同情都成了可被操控的“舆情素材”。
在嗜血点击率的时代,媒体的每一个措辞、每一个转向,都可能成为引爆公审的导火线。
而网民在这场讨论中,似乎早已忘了“无罪推定”这个原则。一波又一波的评论像审判一样涌来,把未成年孩子定义为冷血凶手,把家庭的教养归咎为一切源头,甚至断言这是“死有余辜”。
然而,我们是否有冷静地回到根本,去理解——到底一个孩子要累积多少压抑与扭曲,才会走到这样的极端?我们是否太快忽略了背后的心理崩解与家庭结构的失衡,执意要把一切简化成“好坏二元”?
学会共情与反省
当然,也有人呼吁“不要评论,因为我们不是当事人”。这句话在情绪上无疑是对的,我们不是局内人,无法体会那个家庭的崩坏。但若因为不是当事人就完全噤声,社会就无法从错误中学习。我们需要分辨,“评论事件”与“攻击个人”是两回事。
针对媒体报导手法、教育体制压力、心理健康支持系统的不足,这些都该成为公共议题,让社会知道哪里可以更好、哪里应该补位,而不是把焦点永远放在一个孩子的“原罪”上。
最令人不安的,还是网络上的人肉搜索。有人翻找孩子的旧照片、家人的身分,甚至扬言要“找出弟弟以后的动向”。这样的“追杀式正义”,已经不是公义,而是暴力。
那位受伤的弟弟还活着,他会成长,会复原,也需要重新开始。难道我们就不能给这样的孩子,一丝生而为人的尊严与喘息空间吗?
社会悲剧不是让我们练习仇恨的机会,而是让我们学会共情与反省的时刻。
每一次极端案件的背后,往往是制度与环境的缺口在喊话。当我们面对这样的新闻,不妨多问一句:“我们社会给了他们什么,让他们变成现在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