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董总的配合下,本报即日起推出“一起“育”动”系列,由各校老师们分享,从体育竞技和运动场上的得与失,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与团队意识,点燃运动热情,让他们一生受惠。
作为现代教育的体育老师,我们必须具备改革传统体育教学的能力。相信多数教师在学生时代都有上体育课的经验,但在今日这个时代,要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就需要教师透过创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引发学生他们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参与度。
在这方面,吉隆坡坤成中学蔡莉莉校长给予极大的认同与支持。例如,坤中的老师们每周会安排一节由体育处老师设计与带领的教师体育课。这些课不仅涵盖多样的内容,有时也会引入较少接触的新兴运动项目,如:“躲避盘”让老师们亲身体验。
这样的课程,也能与由训导处主办的教师节活动相结合,其中包括篮球5v5、拔河赛、障碍赛及躲避盘等,进一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

初中课程设计:夯实基础,激发兴趣
初一:从田径基本功开始
田径被称为是“运动之母”,是建立基本运动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学校特别在初一与初二年级设计田径课程。其中,在初一体育课中加入“蹲踞式起跑”动作教学与考核,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起跑技术。
为增强课堂趣味,我们设计了一个互动游戏准备一个颜色鲜明的沙袋,让学生两人一组,前后站立并保持两个手臂的距离。教师可在游戏中穿插提问田径规则与起跑姿势等知识点,随后抛出沙袋。
沙袋触地的瞬间,第一排的同学需确保在60公尺之内不会被第二排的同学抓到。这样的设计不但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还可以达成课程的认知性目标。
初二:简化跨栏教学,提升学习信心
在初一建立短跑基础后,初二课程聚焦于跨栏教学,我们特别设计简易版的跨栏考核与教学,让同学们更容易掌握跨栏的考核。
在设计这门课的时候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按教学的需要,制作出相对安全及符合跨栏标准的栏架。使用道具非常简单,只需A4纸皮箱和两包橡皮圈,经过测试,学生不会有撞到脚疼的烦恼,此课程有效推广跨栏运动,也为学校运动会储备人才。
初三:盲人门球,培养同理心
今年开始,学校初三实施校本跨学科课程“盲盲人海遇见你”, 整合华文、马来文、英文、生物、电脑、音乐、美术及体育等学科。其中,体育课聚焦于“盲人门球”的学习。这是一项残疾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初三的学生会在盲人门球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盲人如何依靠听觉和其他感官来进行运动,进而培养他们对视障群体的同理和关环意识。

高中课程设计:运动技能与领导力并进
高三上:力量训练与团队合作
为帮助高三生在毕业后继续维持运动习惯,学校在课程中导入“力量训练”与“健身训练”。课程采用小组形式进行,考核的部分包括动作要领示范及讲解、替换动作(进阶版/简单版)及训练部位等。此课程不仅锻炼学生自身肌肉构造的认识,也提升了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并达到永续性学习的效果。
高三下:健美操创意呈现
因应高三学业压力,学校在下学期设计了健美操项目,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协调性及让他们在改编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创意。考核内容包括整齐、节奏、精神面貌、队形变化及创意等,同样也是以小组的方式呈现。健美操在学校已经落实了4年,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各司其职。例如:音乐改编或剪辑、动作设计、准备道具及动作技巧等,呈现的过程百花齐放。
以专业课程培育自律,点燃运动热情
坤成体育处秉持体育教育的原理与精神,通过系统性、多样化与趣味化的课程设计,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与团队意识。我们希望,这些课程不仅是提升学生当下的运动兴趣,更能种下“终身运动”的种子,陪伴他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