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阴霾散去之后,各年龄层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急剧上升,随之而来的是孩子们的体能下降、沟通能力薄弱、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等问题逐步浮现。
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我观察到许多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参与度意愿普遍降低,甚至连基本的体测项目都避而远之,反而课后时间沉迷手机与电子产品,“低头族”应运而生,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人际互动能力也呈现双重下滑的趋势。
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我开始重新审视体育课的价值与教育的方向。根据《独中教育蓝图》所提出的课程改革目标—培养“终身学习者”,学校课程应致力于改善学科结构,提供跨学科与跨领域的学习机会,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沟通协作及社会参与能力。
如何将体育课堂转化为重新唤醒学生身心发展的空间?是否能在运动中真正培养学生“带得走、用得上”的能力?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决定借助一项简单却极具象征意义的运动—拔河,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起点。

从体育课开始构想
最初,我在体育课上组织班级内部的小型拔河对抗活动,尝试唤回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拔河的规则简单,门槛低,既不需昂贵器材,也没有过高的技术门槛,是一种高度包容的运动形式。
透过与校友的联系,我获得校友赞助的一条麻绳,顺利开启了新的体育课内容。
我将班级学生分为两组,再细分为男女混合组、男子组及女子组,让他们体验力量、协调与团队合作的整合。课程初期,我会讲解拔河的安全守则与基本技巧,随后直接展开第一轮比试,接着设计“赛后复盘”环节,引导学生围绕团队分工、口号统一、策略等应用方面进行反思与改进。
很快地,学生们开始主动沟通、相互协助,团队荣誉感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
班级竞赛挺进校园
当学生在班级拔河赛中培养出初步默契后,我进一步借助新成立的团联会与体联会,筹办更具规模的全校性班级拔河赛。整个过程以“体育课实践→班级对抗→战术研讨→全校总动员”四个阶段逐步推进,学生也从参赛者转变为组织者与策划者。
我鼓励各班学生自主设计战术:如不同体型与性别的同学如何站位、谁负责前排发力、谁掌握后排重心等,藉此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与创造力。
在推广期间,我观察到许多班级会在课余时间自发地讨论人员配置、训练战术、练习改良站位等。这些成果证明了一点:学生不是不爱运动,只是缺少一个激发他们参与动机的平台。
一根绳索背后力量
拔河不仅是一场力量的对决,更是一种团队协作的练习。从筹划到执行、从失败到总结,学生学会了倾听、协商、配合与坚持。在活动过程中,我常听见这样的对话:“这次不行是因为站位没有协调整好”、“下一轮我来负责喊口令,你来领前排的站位!”这正是我们期待在体育课堂中看到的真实学习。
在赛后讨论中,学生纷纷分享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第一次感觉到团队同心的重要性,有的表示学会忍让与倾听,还说是自己第一次那么全力以赴在做一件事,让我深刻意识到,体育不只是肌肉的锻炼,更是心灵与情感的联结。
计划设立“拔河月”
随着拔河赛事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我也开始思考将其发展为校园特色体育项目。我们计划设立“拔河月”,举办拔河口号创作赛、师生混合拔河挑战赛,甚至安排“家庭组拔河体验日”,邀请家长一同参与,以构建一个更完整、更具凝聚力的体育文化生态。
更重要的是,拔河精神逐步内化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学生学会为彼此喝彩、为团队付出、为目标坚持。这种精神,也正悄悄影响着他们在日常课堂、社团参与,乃至未来生活中的行为方式。
教育的本质,不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能够陪伴一生的能力吗?拔河,这项看似简单的运动,让我重新认识了体育课堂的无限可能。
愿更多教育工作者,也能在一根绳索的牵引中,看见团队、成长与教育的另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