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体育教育中,如何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促进心理健康并构建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已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吉隆坡循人中学以高中三年级有氧健美操课程为特色项目,通过融合有氧训练、团队协作与创意编排,不仅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更将性别平等、情绪管理与运动减压的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为后疫情时代的体育教育提供了创新思路。
成为平等教育试验场
传统观念中,健美操常被视为“女性主导”的运动,为此,我校在校本课纲设计中主动融入性别平等理念:一方面在教学中淡化性别标签,鼓励男生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充分肯定他们的表现,帮助他们突破固有偏见。
课程采用“男生需要发展柔韧性与节奏感,女生同样需要提升的力量表现”的教学。
第一学期实行男女混合编组,学生在掌握基本动作后共同设计编排,通过协作消除性别隔阂;第二学期则以小组汇报形式验收成果。有男同学分享:“起初觉得跳健美操‘不够阳刚’而有所抵触,但在团队合作中发现,运动的核心在于自信与表达,而非性别。混合编组不仅不影响协作,反而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
这一实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通过体育促进性别平等”理念不谋而合,印证了体育运动在打破性别壁垒方面的独特价值。

构建心理健康防护网
后疫情时代,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显著增加。为此,课程特别引入“运动减压”模块,通过持续的中高强度动作刺激内啡肽分泌,帮助学生缓解学业压力。
研究显示,规律的有氧运动能降低皮质醇水平。
创意编排环节赋予学生自主权设计队形与动作组合的权利,从而提升他们的掌控感与成就感。团体练习中的默契互动更提供了情感支持。有学生反馈:“每次排练后,压抑的情绪仿佛随汗水消散。小组讨论时每个人的意见都被尊重,这种平等交流让人倍感温暖。”这种模式恰好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归属感的关键目标。
助推动教师角色转型
为使健美操升华为校园文化,学校搭建多元展示平台:在年末的“联课表扬大会”中安排高三健美操表演,邀请体育培训队观摩;在运动开幕式组织全年级联合展演,向家长与社区展现风采,促使学生从前期设计到最终呈现都更加投入。
当前,体育与艺术等学科的融合已成为教育趋势。正如花样滑冰将动作升华为动态视觉艺术,学校健美操课程也在探索运动表现与美学表达的协同效应。这实践不仅优化体育教学,更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型——从“技能传授者”转变为“健康生活倡导者”,引导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理念。
吉隆坡循人中学的实践表明,体育教育不仅是体能锻炼,更是社会议题的实践场。通过淡化性别差异、关注心理健康、营造运动文化,体育课超越传统框架,成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正如我校教师所言:“运动不再是为了考核,而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