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4年马来西亚国家健康与发病率调查》显示,大马肥胖问题呈现显著的双高峰特征:在5-19岁的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超重率为14.4%,肥胖率达13.6%;而成年人群体的超重和肥胖问题更为严峻,超重比例攀升至30.5%,肥胖比例达到23.1%。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身体活动、静坐行为和睡眠的指南》建议:青少年每日应进行不少于60分钟中的高强度有氧运动;成人每周则需完成150-300分钟中高强度有氧运动。
中学阶段是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奠定终身体育习惯的关键时期,而学校体育教育承担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角色。因此,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场所,更是公共健康战略中的前沿阵地。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校园中度过,正是介入健康行为培养、塑造健康生活习惯的最佳契机。

从“数量”走向“质量”
学校体育的发展主要可概括为两个重要范畴:体育课与体育校队。在课程部分,除了增加上课节数,更应注重课程内容品质的提升,即从“量”转向“质”的优化。
例如,可将传统体适能训练融合新兴元素,搭配音乐律动,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常见做法包括节奏跳绳、Tabata等动感活动。此外,趣味化教学策略亦有助于打破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刻板印象。教师可采纳过程性评价方式,设立组队积分制或开展班级联赛,培养合作精神、纪律意识与领导能力。
体育课程也应系统性地传递“终身运动”理念。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设定体能成长目标、记录运动历程、反思个人习惯变化,不仅有助于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也让他们意识到体育不仅是考试或比赛的需求,更是调节情绪、维护健康的有效方式。
至于体育校队方面,其在校外的竞技表现具有显著的光环效应,不仅有助提升学校形象,也能激励更多学生参与,进一步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构建师生共融文化
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健康校园”理念,持续探索将体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在宽柔中学至达城分校,于2022年由时任校长江宁福倡议推动的《全校运动日》活动,即是推动师生共融运动文化的代表案例。
该活动响应“读书益智,运动强身”的素质教育理念,通过系统化体育活动,构建支持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在数码时代,面对久坐行为增加与屏幕时间延长等新型健康挑战,培养身体素质和心理韧性,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课题。
运动日主要以“情牵宽柔万里行”的4公里慢跑活动作为开头。这项非竞赛形式的路跑逐步拓展至校外,校方还设有完赛奖牌,奖励优先完成的师生。沿途师生边跑边交流,增进彼此感情,记录着学生参与校内活动。
此外,活动还设计多项体验项目,师生可凭积分卡参与传统游戏如投壶、跳飞机等,并集章换取纪念品。体育馆内的校庆躲避球比赛则不仅展现技术对抗,也激发全场观众的热情。除了校方安排的固定活动,也鼓励学生携带或借用运动器材自发参与运动,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
运动场是最好教室
正如教育学家杜威所言:“运动场是最好的教室”──体育的育人价值可以从三个维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一,从竞技活动培养规则意识;其二,在竞赛情境中锻炼逆境应对能力;其三,借助团体项目培育团队协作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如同园艺,只要提供足够养分,学生自然茁壮成长。在学生心中种下“运动”的种子,引导他们找到热爱的项目,培养规律习惯,迈向终身运动的目标。
终身运动不仅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也被视为应对当代青少年与成年人肥胖问题的有效途径。唯有让运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校园体育才能真正成为连接健康、习惯与品格的坚实桥梁功能,助力学生走向更自律、更坚韧、更幸福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