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药材茶包改用塑料袋,看中医吃药也不用自己煲,中药传统包法的老手艺现在不多见了,难得的是仍有老药行保留传统,更惊喜的是年轻中医把传统结合创意将中药茶包设计成文创商品。

印象中以前的药材店都是用纸包药材,小孩最喜欢在药材店看大人抓药。师傅接过单方,摊一张牛皮纸在柜台上,照着单方拉开百子柜抽屉,取出药材,拿起秤药的小天秤称重,把药草逐一放在纸上,最后动作熟练地打包用绳扎起,几天份的几个药包绑成一串。师傅一边包药,一边叮嘱放几碗水煲几个小时成几碗水,分几次服用。大人一手拎起药包,一手拉起小孩走出药店。想起这些记忆,仿佛就闻到中药店浓重的药材香,让人无比怀念。

走入位于吉隆坡茨厂街门牌五十九号的建发药行,看见挂在铁架上的传统纸包廿四味药茶,马上感觉好亲切,像看见久违的老朋友。药行头手林添福说现在大部分药材都改用更方便的塑料袋,唯廿四味仍沿用传统包装。药茶包每隔几天包一批,有意思的是印有建发宝号的牛皮纸是珍贵历史旧款,电话号码还是旧时的五个号码,很有收藏价值。
创立于1943年的建发药行是一间具有近80年历史的老药行,由吴氏第三代掌门人吴子日父亲建榜和叔叔发榜在茨厂街创立,其爷爷早年也在叻思经营中药店。早年茨厂街有14间中药行,竞争非常激烈,建发以批发中药为主,更是斧标驱风油主要批发商。近二三十年来, 茨厂街中药行逐间关闭,建发为现存历史最久的老字号。

把中药变年轻变快乐
传统中药行革新迎合时代,如何拉近中药与年轻人的距离,还是由年轻人来做最有创意!一群90后年轻中医创立“不是中藥”(It’s Herbs),以年轻、友善且专业的形象和服务态度,打破一般人对中医的观念。有别一般传统中药包装和符合年轻人审美趣味的文创设计,让中药变得“年轻”、“生动”、“好玩”,养生保健和创意时尚完美结合。
不是中藥的创办人之一、29岁的中医刘崇仁是英迪国际大学中医本科学士,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实习深造。他的太爷是中医,叔公和小叔是西医,小时候他对太爷留下来的医书深感兴趣,长大后修读中医,算是重操“祖业”。他本身喜欢文创,于是创业时也想来一点有趣好玩的,起名“不是中药”就是想颠覆大家对中药的刻板印象,同时保留中医优良传统,让年轻人重新认识几千年中华历史文化精髓。
“不是中藥”到底是不是药?他介绍,“不是中药”采用了繁体字“藥”而非简体字“药”,因为“藥”字是由“艹”和“樂”组成,说明“药”有着快乐的本质,能带给人们幸福快乐。“不是中樂”抱着以治未病的理念,希望通过天然的本草(艹)能够带给大家更多的快乐。

复古又创新符合时代要求
“不是中樂”的所有创意设计都是出自他和团队,目前分别在蒲种和甲洞设有看诊医馆,位于Desa Park City的Plaza Arkadia的新分馆甫于两周前开张,也是他们亲自设计打造,设计装潢有别传统中医馆,注入现代元素,更符合现代人的要求。

“不是中药”推出不同系列的茶疗包,全部手工制作,连包装也是亲自下手。他在北京实习时,发现当地中药也很少采用传统手工包装,其中考虑因素很多,现代中药大多制成颗粒剂,或煮好装瓶配给病人,很少人会去中药店抓草药回家煲。加上药材都改用更方便卫生的塑料包装,是以传统手工包装手艺也渐渐消失,实为可惜。
刘崇仁希望保留传统,于是复刻传统包装,自行研究折法和绑法,如何美观又能站立。“不是中药”传统手工药茶包十分吸睛,复古得来又创新,富有文创趣味,文青拎在手上完全没有违和感。外面包装有意思,里面内容也令人眼前一亮。拆开麻绳,打开包装,里面包着的不是传统生药材,而是精美手工茶包,内装已研磨成粉状的天然草药,只须将茶包放进杯子里,加入热水浸泡10至15分钟即可,省却煲药的麻烦。
刘中医解释,采用手工包装原因有二,一是想保留传统,二是比较环保,纸、麻绳都是天然材质,茶包也是可循环再用的棉布袋。手工包装虽然耗时成本也较高,但美观且环保的商品受到大众喜爱,于是做了三年多仍坚持沿用这个包装。
“把中医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才可以把中医做得更好。”他说:“现在很多人提倡中医现代化,在这个传统行业加入新元素和新科技,比如我们开发App来诊断病人体质和收集数据,同时我们觉得有一些东西可以保留就尽量保留。”
他个人喜欢文创,也是文青一名,有许多文青圈子的朋友。最早“不是中药”宣传推广活动是在第一届的天空音乐节,之后也参加过不同的文创巿集摆摊,最近一次是今年初在GMBB的平民巿集摆摊,推出与麻坡源珍香肉干合作的限量版“不是肉干”新春礼盒,大获好评。“不是中药”接下来还会陆续推出创意新品,传统手工药茶包装也会继续保留下去。
传统手工包装药茶示范:
牛皮纸有一层腊,可以达到防湿效果,内加一张烘焙纸,更加干净。每个药包都是全手工制作和包装。折纸动作看似简单但有讲究,要折得整齐,分毫不差,包完后药包还可以立起,必需专注熟练和细心。

茨厂街李霖泰菜巿场猪肉档摊主黄荣光示范旧时包猪肉的方法。
同场加映:纸包猪肉
听老人家回忆,以前传统菜巿场都是用咸水草绑扎菜肉,主妇拎住一抽二掕回家。记者是70后中生代,倒没见过荷叶咸水草,印象中童年时跟妈妈上巴刹,菜肉是包在报纸里用塑料绳绑扎。但自从塑料袋普及后,每去一趟巴刹或超巿回来,都会丢掉大堆塑料袋,很不环保。
走出建发药行右转入李霖泰菜巿场,向猪肉档摊主黄荣光先生探询当年传统的“荷叶包猪肉”,他答说:“是呀!以前都是这样包的!七十年代巴刹哪有人用原子袋、原子绳(塑料袋、塑料绳,全部用荷叶和咸水草),主妇就这样提着菜肉走路搭巴士回家。”
黄荣光生于1957年,14岁就出档口帮爸爸卖猪肉,卖了五十多年,见证了半世纪的变迁。他回忆以前清晨四点多天未亮就开档,一直到傍晚7点华灯初上收档,当年帮衬的顾客多为附近街坊和工人,也有外地来的客人。以前生意好,荷叶和咸水草包装成本一个月花三十几令吉,到了八十年代荷叶和咸水草货源少价格越来越贵,荷叶从3角钱一斤,起到5角、8角一斤,最后被更便宜的塑料袋代替。
记者特地找来荷叶和咸水草请他示范,他一看就说:“这种包粽用的咸水草太细了,跟我们以前用的咸水草不同,以前用来包菜肉的咸水草更粗,才耐得住几斤重。”材料虽不同,安哥也已经至少三十年没包过,但手势依然纯熟,两三下就把两大块猪肉包好扎起。他说:“用荷叶加一层报纸包猪肉保鲜效果比塑料袋更佳,荷叶包猪肉不会出水,回到家里猪肉还是干的,保鲜效果好过塑料袋 。但现代人讲求方便快捷卫生,传统方式被淘汰也无可厚非,配合时代改变,顺应潮流乃是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