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山情缘(1)◢ 脱离日爪后 村野响书声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胶山情缘(1)◢ 脱离日爪后 村野响书声

    廖金华自传体小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第一章:长夜漫漫(1.1)
    1948年,英国殖民当局在马来半岛实施“坚壁清野”计划并颁布“紧急状态”,老百姓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经历了三年八个月暗无天日的生活后,又陷入另一个水深火热,看不见自由幸福的岁月。

    话说1945年,日本受到两颗原子弹爆炸威力的震慑之后,即刻向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马来半岛终告光复,老百姓终于可呼吸到生活自由的空气。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948年,老百姓即将面对英殖民者的“紧急状态”统治,此时的人民犹如惊弓之鸟,无不为此担惊受怕。

    芽笼村是一个只有三十多户人家的村落。它出现于1942年间,而当时君林还只是个四岁大的孩子。记得他跟随父母避难,由横窝日本园附近树胶山的“公司厝”(又称“公司屋”,即胶园给工友提供的宿舍),穿山越岭,由胶园步行至一个新开辟的芭园,即“芽笼村”。时至1948年,君林也不过十岁,就在那里度过了三年八个月的黑暗日子。所幸的是,君林也和其他同村孩子一样,都是喝着那口井水,吃着那地上的木薯、蕃薯以及有限的稻米煮成的稀饭长大。

    村民躲过日本的铁蹄后,却又迎来英国人去而复返且长达三年的殖民统治。
    村民躲过日本的铁蹄后,却又迎来英国人去而复返且长达三年的殖民统治。

    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村民一旦生病,就到灌木丛或森林中寻找一些草药来服用,藉此保命。正如君林罹患脚肿及牙疾,痛至脸蛋浮肿,也是让父亲用土药给治好的。泥巴、草药及童屎,竟成为治病的良药。


    芽笼村与拉务的森林十分靠近,村民们在此躲过鬼子的铁蹄后,却又迎来英国人去而复返且长达三年的殖民统治,生活可谓惶惶不得安宁。村里也没有自来水和电力供应,夜里仍须靠点燃煤油灯照明。

    不管怎样,自日本鬼子在半岛消声匿迹的三年来,村民至少不再担心遭残杀。在英殖民者的统治下,胶园也恢复了生息。村民除了耕芭,也到胶林割胶。因此,相较于日据时代,村民的生活确实好了许多。

    君林四岁时就跟随父母逃难,此番经历在他的童年烙下深刻的伤痛记忆。他赤足跟随父母走过一座森林,可说是穿山越岭。山路崎岖难行,脚底长了水泡,更是摩擦至皮破流水流血。由于惧怕,四岁的他感到再疼痛也不敢放声哭。妈妈不时提醒:“我们现在是逃难,是躲避杀人的日本鬼子,得忍着痛,更不能出声叫喊,待我们穿过这座森林到达芽笼村,就算安全了。”幼小的君林,除了得忍受叮人痒痛不已的山蚊,还有更可怕的吸血山蜞(又名山蛭),它们密密麻麻爬满小腿,最终得由父亲把这些恶心的吸血虫一条一条地从小腿上移除。从天濛濛亮的早晨到日落山岗的黄昏,一家人终于安全抵达芽笼村,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啊!然而,那脚底皮破血流的伤痛,却成为君林永不磨灭的记忆。

    日兵不冒险进芽笼村

    自此,芽笼村便开始有了稀疏的人烟。那流水淙淙的小河,最为君林所喜爱,尤其在大热天,他顶着太阳的照晒,一跃下水冲凉。有时还能捉到活蹦蹦的“打架鱼”(斗鱼)。村里的孩子们,如:牛哥、春仔、阿花和大眼仔,都是他的童年好友。

    隔着一座大森林的芽笼村,虽算不上世外桃园,毕竟也是一块福地,且人迹罕至,因此成为日本鬼子管不着,也不想冒险进入的地方。那是一块相当肥沃的土地,经过三、五十户人家胼手胝足的耕耘,不到半年,就见到绿油油的木薯林以及爬满一地又一地的蕃薯藤。不久,那土地上也出现了亮眼的瓜豆架。君林五岁时,村屋前后处处可闻鸟鸣,还有鸡鸭叫声参杂其中;后来猫狗等家畜也跟着烟火的缭绕出现在村里,成了村童的宠物。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哪里有人烟,哪里就有生活。后来,牛哥、春仔和大眼仔等都添了弟妹,而君林也盼着有弟妹作伴,但妈妈的肚子不争气,让他感到失望。

    话说君林这孩子与书有缘。在日本鬼子统治马来半岛的三年八个月里,他一家人在逃难之前,就住在横窝日本园附近一个胶园的“公司厝”。当时,即便只有四岁的小孩,也被强制到日本人的学堂去学习日语及日文。

    事实上,若非君林经过日本园时没向日本兵敬礼而被罚站一个小时;又,若非他稍后在日文课时被教体育课的日本老师活生生扔进那距离学堂不远的矿湖的话;那么君林一家人可能会继续居住在胶园的“公司厝”,就不至于发生后来的逃难事件。话说小君林被体育老师从湖里救上来时呛了几口水,吓个死去活来,结果还发烧发冷地病了一场。

    君林生来喜欢读书,那“嘎基孤给阔,沙虚丝些嗦”的日文发音,听来虽十分古怪,但他却记得很牢,即便到了老年,依然朗朗上口。

    在芽笼村生活的三年八个月里,君林也遇上一位私塾老师,就是他的邻居晚叔。晚叔有两个儿子,比君林年长两、三岁,大的叫古仔,小的叫猪仔。

    晚叔在苦难贫困的中国乡下读过几年书。为了生活,他在三十年代中期,飘洋过海来到南洋谋生,他和君林的老爸一样,都是南来淘金者,却因逃难而成为邻居。

    年纪小小背诵《三字经》

    晚叔南来之时,还不忘把《三字经》、《千字文》及《明心宝鉴》这些启蒙古书带在身上,即便在逃难的时刻也不舍弃。晚叔还真是一个热爱中华文化的读书人。

    晚叔在务农之余,就在家教导他两个儿子古仔和猪仔读《三字经》等书。君林和古仔是玩伴,经常在一起玩,他们玩“打架鱼”,捉“豹虎”(一种好斗的蜘蛛)等。晚叔见小君林乖巧灵活,便让他两个儿子一块念《三字经》及《千字文》。

    由于晚叔只有一本破旧的读本,而那个年代复印机还未出现,无法人手一册。因此在上课时,都是晚叔念一句,三个小孩便跟着念一句。晚叔不会讲华语,他念的是粤语,亦即广东话。

    晚叔朗读《三字经》时提高声浪及拉长声调,有点像唱经,相当有趣。学童跟着晚叔念起《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不学,不知理。
    玉不琢,不成器。

    晚叔先让几个孩子熟读《三字经》,过后再给予讲解,让他们明白各种意思。君林天分较高,他跟着晚叔念了几回,就能背诵,因此深获赞赏。两、三个月后,小君林已经可以背诵整部《三字经》。

    不仅如此,君林还领先晚叔的两个儿子,读起《千字文》来了。

    晚叔告诉小君林,《千字文》的编写是四字一句,比起《三字经》的三字一句,多出一个字。譬如它的开头: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仄,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千字文》的最后两句是:“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千字文》最特殊之处,乃全文共有一千字,且无一字相同。

    君林有点小聪明,且记忆力很强,读了多遍后,他就能把整篇《千字文》只字不漏地背诵出来。

    晚叔教会三个孩子识字的事情,不久即传遍了芽笼村。其时,一些乡村父老也认同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多认识几个字,于是晚叔就成了芽笼村的私塾老师,而他的住处也变成了学堂,自此,朗朗读书声在白天不绝于耳。

    晚叔教会孩子识字后,在芽笼村又会有什故事呢……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