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副刊 > Like周刊

主题故事

文 文 文

主题故事|一家老小幸福团聚

主题故事|一家老小幸福团聚
主题故事|一家老小幸福团聚
主题故事|一家老小幸福团聚
主题故事|一家老小幸福团聚
主题故事|一家老小幸福团聚

新年守岁、清明扫墓祭祖、端午裹粽、中秋吃月饼、冬至吃汤圆……你还在过这些华人传统节日吗?在商业力量的推动下,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让一些人担忧传统节日似乎会失去光彩。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你怎么看?

李贤斌:家庭成员才亲密

李贤斌感受最深刻的传统节日是端午节。他的母亲在2022年从电视上看到裹粽比赛后,原本打算隔年参加比赛,却不幸在那之前,患病离世。

李贤斌

“我想要完成母亲的愿望,所以今年报名参加裹粽比赛,有没有得奖不是重点,而只是想表达我的心意。我要谢谢妈妈留给我的精神遗产,我不只是会裹粽,也会煮汤圆,这些都是妈妈教会我的。”

由于家里的餐馆在每年端午节都有贩卖粽子,所以每逢节日,他都会跟着母亲在厨房里忙进忙出。“裹粽难吗?其实只要有心,什么都可以学会,而且裹粽也很有趣,一开始可能拿捏不了手法,但熟练后是个很好的体验。”

他认为,身为华人,重视自身的传统文化,传承家族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有助于强化家庭纽带,从而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的家庭成员喜欢热闹,所以端午节、中秋节、冬至都会庆祝。像中秋节,我们通常会在家里办聚会,天上月圆地上人团圆,体现中秋节的寓意。”

“我也会带孩子们参加传统节日活动,虽然她们现在还小,不一定明白传统节日的深意,但是至少一起 参与活动,能够增加亲子沟通、家庭乐趣。”

李贤斌笑说,孩子比较喜欢西方节日,尤其是圣诞节,一家人在这一天会逛街、吃饭。

“节日给了我们一个沟通平台,无论是华人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我都想带家人参与、体验。最重要的是,一家人要经常接触、在一起,对这个家有亲密感、参与感、归属感,这才是家庭的意义。”

李贤斌(左)教导女儿裹粽。
李庆进(右)和儿子李贤斌。

李庆进:带动家庭凝聚力

李庆进是餐馆业主,说到现今年轻人不爱传统节日,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在多数年轻人一个人居住,不会煮,吃也吃不多,所以都在外面买粽子、汤圆应节。不像早期,大家都住在菜园屋,家人或左邻右舍都会在节日前准备食物,容易被周围热闹气氛渲染。”

“节味”变淡的原因很多,除了社会现代化发展、生活模式改变,也包括遵守传统文化的长辈逐渐凋零。“父母在,家就在,居住各地的孩子逢年过节会回家团圆庆祝。一旦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有自己的家庭,往往就会各自庆祝,没有以往的热闹。”

他觉得节日能带动家庭、民族的凝聚力,因此不管什么节日都要过节。“我们的餐馆每年端午节都有卖粽子,冬至也会送顾客喝汤圆,不为赚钱,而是让顾客体验气氛。”

他说,节日多数都有相应的传统习俗,若能在过节的同时,量力而为实践节日习俗,无形中就能把流传千年的优良传统,传承给下一代。

李庆进(右)和儿子李贤斌、媳妇及孙儿。

梁容:过节就要回家吃饭

对76岁的梁容来说,传统节日的意义在于,平时工作、居住在外的孩子,会回家吃饭。逢年过节,她都会烹煮应节的食物,或是孩子爱吃的菜肴,默默地表达关怀。

梁容

“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自己裹粽,我是客家人,先生是广东人,不过我们并没有特别说要做客家口味还是广东口味的粽子,喜欢什么就放什么馅料。”

“新年一样,也不会说要煮客家菜还是广东菜,主要是煮大家爱吃的菜。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才是节日的重点。”

她分享,诸多和传统节日有关的食物当中,粽子最琐碎,“要洗(粽叶)又要炒(糯米),粽叶也不便宜,而且糯米难消化,多吃不好。”

梁容的女儿曾经跟她学习裹粽子,但是她觉得裹得不好,最后还是自己做。而她们家过节的方式是在家自己煮食,偶尔才外出用餐。

龚凯龙:家人聚在一起才安心

年轻人爱新鲜感和流行,一般若不是家人带动,很少会主动参与传统节日。龚凯龙就是如此,他七岁时,家人带他参加裹粽比赛,虽然对于那次的比赛只有朦胧的记忆,也忘了有没有得奖,但是学会裹粽的他,比同龄朋友多会了一种“手艺”。

龚凯龙

“小时候只懂一点点(裹粽),都是家人教懂或自己边看边学做,学了十多年,现在的裹粽技巧比小时候好很多。最近的端午节,我也有帮忙家人裹粽子,也算是为第二次的裹粽比赛做特别训练。”

第一次家人帮忙报名参加裹粽比赛,第二次是他主动报名,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成效。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上,父母的言传身教确实很重要,让孩子看到你怎么做,这样才能够引导孩子。另外,因为传统节日多数都是和家人、长辈在一起,也是绝佳的机会教育。

重大的传统节日如新年、清明、中秋、冬至,龚凯龙家里都会过节。他个人最喜欢新年,因为有红包、有假期,“放假越多天越开心”,尽管过节的方式来去都是聚餐,但是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总会有熟悉感、安心感。

说到新年,他每年会跟着家人到亲戚家拜年。与一年见一次,或是久未见面的亲戚长辈聊天,他坦承,有时会找不到共同话题,此时最好聆听为宜。若亲戚家中也有同龄人,就会和他们聊天,年龄相仿,比较谈得来。

另外,有时家人会买东西应节送礼,虽然不是他掏钱包,但他不觉得这是一件充满压力、负担的事。

“我觉得送礼是好事,它能体现人情味,同时可以增强与亲戚的关系,关系就是人脉,以后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可以找亲戚。”

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
一家人齐做年糕,享天伦之乐。

朱慧榆:每个节庆都是团圆

谁说年轻人不热衷传统节日?朱慧榆为年轻族群平反外界的刻板印象:“学校里有些同学平时只有周末才回家,但是每到传统节日,我都听见他们说要提早回家,或是什么时候才回学校,为了回家过节而规划行程。”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每逢节日来临,外面的餐馆都会满座,即使节日当天并非是公共假期,但许多家庭都会安排聚餐。“我们家在新年、端午节、中秋节、冬至也都会过节,过节时也会买水果、发糕来祭祀神明。”

朱慧榆

因为爱吃粽子和汤圆,一到节日,她会问家人“有没有准备粽子、汤圆”,或是自己买回来跟家人分享。

朱慧榆印象最深的传统节日体验是新年,“因为可以拿红包,又有假期”,不过最让她开心的是,新年期间大家都不用上班、上学,见到人都会笑逐颜开,互贺新年快乐。而且,新年也是最多亲友聚会的佳节,无论是因久未见而促膝长谈,还是几句闲话家常,都能缓解、宣泄平时的生活压力。

有人说,现代人不关注传统节日,过节时的注意力都在美食上,粽子、月饼的价值大过了节日本身。对此,她认为,传统节日和习俗、饮食文化分不开,而食物不仅带来味觉享受,也是认识传统文化的最佳媒介。

“小朋友可能不懂这节日有什么典故、意义,但因为有东西可以吃、觉得开心,因而记住了这个节日。透过食物,让小朋友和年轻人开始了解这食物后面的来源,这是接触传统文化、历史一个很好的起点。”

另一方面,对她来说,像新年、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算是一种“团圆节”,她会和家人、长辈一同度过这些特别日子。若是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则会与朋友相伴、和同龄同好玩在一起,通常她会和朋友一起吃火锅、交换礼物或逛街。

“我觉得华人节日和西方节日在氛围、感受上有一些差别,例如,华人节日偏向传统,会有习俗要遵守,或需要按照流程,避开一些禁忌。”

“西方节日比较自由,可以选择过节或不过节,而过节的形式也较轻松、随意,吃顿饭或交换礼物就可以了。”

传统节日有礼仪规矩,但也别具韵味,而西方节日充满欢乐、热闹,两种节日各有特色,朱慧榆都喜欢:“最重要的是,节日能让亲朋戚友相聚一堂,而这就是美事、开心事。”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主题故事|传统包袱别那么重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主题故事

相关文章

看好文:主题故事|何欣忆的遗憾 笑容比眼泪重要

看好文:主题故事|直升机、虎爸妈、放牛羊 你是哪种父母?

看好文:主题故事|谁说女生不会开车?来,咱比一场!

看好文:主题故事|郑宇晴:飙速过弯 巾帼最High

看好文:主题故事|林碧秋:引擎轰鸣 女力全开

看好文:主题故事|每一次拆盒都是满满幸福感!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