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医】
报导:陈筱柔
图:双威镇双威医疗中心提供、Freepik
编辑:奕培
脸色苍白或频繁感染?当心血液“隐形杀手”——白血病!
白血病也被称为“血癌”,是一种影响血液和骨髓的恶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发生异常,导致这些细胞无法正常分化为健康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而是生成大量未成熟或异常白细胞。这些异常白细胞会干扰正常血细胞生成和功能,从而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失常、贫血和出血等一系列问题。
雪州双威镇双威医疗中心血液内科医生韩湘灵分析,慢性白血病在早期通常没明显症状,呼吁民众最好留意自己身体发出的警讯:“如果有持续性发烧或不舒服,应会诊医生,做一下血液常规检查。另外,也应定期通过常规血液检查,揪出身体健康状况变化,必要时,及时寻求医生建议,做进一步评估诊断。”韩医生直言,白血病无法预防,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对个人健康有帮助,其中包括饮食营养均衡、维持运动和远离不良习惯(如酗酒或吸烟)等。
韩医生指出,欲诊治白血病,首先须区分是急性或慢性白血病,然后再区分出白血病类型,也就是到底是属于骨髓性白血病(Myeloid Leukemia)或淋巴母细胞白血病(Lymphocytic Leukemia):“急性就是来得突然且快,患者可能出现1~2个星期的不舒服情况(比如发烧、贫血和感染等),通过血液常规检查,发现指数不正常;慢性的话,通常会与患者共存很多年,也没什么特别症状,往往是因为某些情况,需要做血液检查或例行身体检查时,才发现红血球和红血素等血液指数不正常。无论急性或慢性白血病都须治疗,只是两者症状发生和发病时间点不一样。”
■韩湘灵:警惕细微症状
由于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因此白血病常被误认为其它普通疾病(或潜伏在体内)。无论是否有症状,任何人若感觉身体出现异样,应尽速会诊家庭或普通科医生,同时根据个别情况,转介至相关专科(比如血液专科)。随著病情发展,白血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脸色苍白疲倦:由于红细胞减少,患者可能感到极度疲劳、乏力、脸色苍白,甚至贫血。
骨痛或关节疼痛:异常白细胞在骨髓中堆积,可能引发骨骼或关节疼痛。
容易出血或瘀青:血小板减少影响血液凝固功能,导致患者就算是轻微受伤,也容易出血或产生瘀青。
不明原因发烧:白细胞功能异常,使得免疫系统无力对抗病菌,可能导致患者容易感染,以及出现不明原因发烧且恢复缓慢。
■可有挽回余地?
白血病有救吗?
有!白血病是可治疗的,但其治疗方案取决于诸多因素。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年龄、整体健康状况、所患白血病类型、是否已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反应率、预后因子(Prognostic Factors)和潜在副作用等各方面因素,来确定白血病治疗选项。
“举例,当患者确诊急性血癌后,我们可能需要先做骨髓穿刺检查和基因检测等,来了解他的预后因子情况,再决定到底是否需要骨髓移植或只需要化疗,又或是采用靶向药物加上化疗,来控制血癌。每个患者情况和适合治疗方案都不一样。”韩湘灵医生强调,人们对白血病治疗需要建立正确观念,白血病可以治疗,但任何癌症治疗(包括白血病)都无法保证不复发,而且也可能因併发症影响生活,所以人们需要有心理准备。白血病治疗是一场持久战,即使完成骨髓移植或治疗方案,患者也应积极配合主治医生,做维持性治疗或后续追蹤,才能更好地与白血病共存,继续活出精彩人生!
目前可用于对抗白血病常用治疗方案包括:
●化疗:白血病主要治疗方法。这种药物治疗方法利用化学物质,杀死白血病细胞。根据所患白血病类型,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单一或联合药物治疗。
●靶向治疗:专门针对癌细胞中存在的特定异常。靶向药物治疗可通过阻断这些异常,杀死癌细胞。医生可能通过检测白血病细胞,以确定靶向治疗是否有所帮助。
●放射疗法:利用X线或其它高能量射束摧毁白血病细胞,使其停止生长。放射疗法也可用于为骨髓移植做准备。
●骨髓移植:也称造血干细胞移植。简单来说,就是应用没白血病、能够再生健康骨髓的干细胞,替换不健康骨髓,从而帮助恢复健康干细胞。
●免疫疗法:指利用免疫系统对抗癌症。体内负责对抗疾病的免疫系统可能无法攻击癌症,原因是癌细胞会产生能够躲避免疫系统细胞的蛋白质。免疫疗法通过干扰此过程来发挥作用。
■骨髓移植非手术是治疗程序
提起白血病或血癌,人们常会自动联想起骨髓移植“手术”。实际上,做为白血病治疗方案的骨髓移植,并非是一种手术,而是一种无需动刀治疗方案。骨髓移植,也称造血干细胞移植(两个术语可互换使用),其治疗目的是替换受损或异常骨髓干细胞,以恢复正常血液和免疫系统功能。
韩湘灵医生坦言:“未必每个急性或慢性白血病患者都一定要骨髓移植,医生需要先评估患者预后因子,因为接受骨髓移植前,患者需要接受化疗,来破坏引起白血病的骨髓,随后才接受造血干细胞的输注,以帮助重建骨髓。另外,接受骨髓移植患者未来仍有20~30%几率可能复发,所以骨髓移植前,应如何降低复发风险、患者对化疗的反应、患者做诱导化疗追蹤微量残存疾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水平等各方面因素,都需要全面考量和评估,才能决定患者是否适合或需要骨髓移植。”
所有接受骨髓移植患者(甚至包括家属)都需要在骨髓移植前,做好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准备,因为骨髓移植是一场需要至少几个星期的“马拉松赛事”。从进入单人正压病房(或无菌室)那一刻开始,患者会先开始接受高剂量化疗(根据个别情况,看是否需要加入放射治疗),接著才会输入配对造血干细胞,然后进入等待白血球、红血球及血小板等指数上升的后续治疗阶段。于此同时,医生也必须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併发症(比如感染或排斥等)。其中,感染及出现移植物对抗宿主疾病最为常见,也是骨髓移植最为棘手问题。
即使骨髓移植成功,韩医生指出,骨髓移植患者需要有心理准备和他们的主治医生“一起变老”,因为骨髓移植成功,不代表就“万事大吉”。患者在后续10~20年仍可能会有其它併发症或疾病,所以最好与自己主治医生保持联系,并定期随访,以更清楚掌握自身身体状况。
*微量残存疾病指的是白血病经过化疗后,骨髓中残存著微量癌细胞,是血液专科医生决定患者治疗策略的重要考量因素,也是白血病治疗走向个人化医疗趋势的重要指标。MRD检测具有指导白血病临床治疗,帮助决策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治疗强度、早期预测白血病复发几率、判断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必要性和时机等各方面的重要意义。
■知多点
骨髓移植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当时医学界发现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多种血液细胞的能力,其中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如今,移植医学已成为血液科重要次专科之一。
早期移植的干细胞通常来自骨髓,因此被称为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BMT)。随著科学发展及技术的进步,干细胞移植过程扩展到可应用外周血干细胞和脐带血干细胞来完成,以涵盖更广泛干细胞来源。因此,如今医学界更多使用造血干细胞移植(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HSCT)这个医学术语。
骨髓移植手术是将健康造血干细胞注入体内,以替换无法生成足够健康血细胞的骨髓。骨髓移植也称为干细胞移植。如果一个人的骨髓停止工作,并且不能生成足够健康血细胞,则可能需要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可使用自身细胞(自体移植,Autologous)或捐献者细胞(异体移植,Allogeneic)。自体移植是从患者本身抽取造血干细胞,经过处理后,再以静脉注射移植到患者身体;异体移植则需视捐献者、患者和捐献者的人类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s,HLA)相容性程度,决定移植成功率。HLA匹配程度越高,移植成功率越高,而且移植风险和併发症也会随之降低。
由于骨髓移植是血癌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如果患者骨髓与兄弟姐妹无法成功配对,就需要在茫茫人海中,等待配对吻合的志愿捐赠者出现,又或透过骨髓资料库,寻找适合捐赠者。因此,韩湘灵医生呼吁,民众可通过马来西亚造血干细胞登记部(MSCR)网站,登记成为干细胞捐献者,提高资料库配对几率,以帮助白血病患者。年龄介于18~50岁,身体健康无病痛国民皆可登记,登记过程也非常简单,只需填写表格登记,采样后输入资料库,就可成为捐献者。
#AV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