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意書游‧大阪光之教堂 被罵也要訪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快意書游‧大阪光之教堂 被罵也要訪

    人至此,自然安靜下來。
    人至此,自然安靜下來。

    特約:顏書韻
    攝影:WeiZheng Looi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在網上讀了好幾篇部落客的游記分享后,發現大阪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門庭若市,但教堂執事的牧師是個對紀律十分嚴苛的人,不少游客到訪因不受規矩而被罵,然而卻無損朝聖者絡繹不絕到訪…

    嚴格說來光之教堂屬非觀光性質,但事實上也快成了名副其實的景點,或許是受各大媒體的大肆報導,也或許是安藤忠雄的名氣實在太響亮,據說原本作為當地住戶的普通禮拜教會因為常年絡繹不絕的參訪者而受到不少困擾。

    不若水之教堂較難親近的偏遠地理位置,光之教堂只要搭乘地鐵再轉一趟巴士就能輕易抵達,到后來教堂設立了網站嚴格要求參訪者必須進行事前預約,否則一概不受理。

    在網上讀了好幾篇部落客的游記分享后,發現教堂執事的牧師是個對紀律十分嚴苛的人,不少朝聖者透露牧師曾為了管控好現場秩序而當眾厲聲譴責不適切的行為,或是對沒有行前預約的人直接拒于門外,甚至還有一個部落客頻頻強調:進去后記得小聲說話,否則會被罵。


    隱于住宅區的大明星

    我們從巴士下車時,看到除了我們之外,還有一個似乎在用手機地圖查詢方向的女孩,猜想她應該也和我們一樣,是衝著光之教堂的大名而來的。

    縱觀四周,這裡的確是個非常普通寧靜的住宅區,巴士站旁有一個大操場,附近剛放學的孩子們都聚集在那裡玩耍,周邊的房子多是小巧而隱私性高的住家。

    因為細讀了網上的資料,所以我很清楚從巴士站到光之教堂的徒步路線,一個左轉就看到了光之教堂那招牌性的建築外觀。

    本名為“茨木春日丘教會”的光之教堂成立于1972年,是為服務茨木市當地教友而設,后在1987年請來了出生于大阪市的安藤忠雄進行改建設計,並在十分有限的經濟預算下用兩年時間完成了這個大部分以清水混凝土建造的教堂。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安藤忠雄在1995年榮獲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而享譽國際,從而使得他設計的這座教堂也跟著名聲大噪,和兵庫縣六甲山上的“風之教堂”以及北海道Tomamu的“水之教堂”並列稱為安藤忠雄的“教堂三部曲”。

    傳言惡牧師態度和藹

    抵達正門口時,才發現早有一群人坐在這裡等待下午一點半的開門時間,有和我們一樣的亞洲面孔,也有金髮碧眼的西方人,參觀者首先必須到禮拜堂隔壁的事務所進行登記及奉獻300円,之后便能進入教堂自由參觀和攝影。

    途中看見一位穿著正式、戴著眼鏡的中年男性,從他散發出的權威感和對每一位來訪者行注目禮來猜想,應該就是這裡職權最高的總負責人,也就是網友口中說的那位牧師,不過在我填完表格經過他身邊時,他對我報以一笑,態度和藹,並沒有傳說中的嚴峻。

    清水混凝土,是安藤忠雄的建築特色之一。
    清水混凝土,是安藤忠雄的建築特色之一。

    無需裝飾
    太陽為教堂作畫

    踏入光之教堂內,映入眼簾的第一個畫面就是在長方形結構體的正前方墻面上鑲嵌的巨大十字形鏤空玻璃,因室內呈現昏暗不透光的調性,讓置身中央的十字架成為兜攏光線的唯一來源。

    墻壁的黑彰顯出十字光芒的白,宛如在黑暗中凝視聖潔光輝的純淨。

    這是光之教堂之所以得名的由來,沒有傳統天主教堂的彩繪玻璃窗和木製十字架,而是利用光影叠的效果營造出簡單卻充滿視覺震撼的神聖空間。

    兩邊的清水混凝土墻壁毫無任何其他裝飾,誠如安藤忠雄所言,這裡的墻不用掛畫,因為有太陽這位畫家為它作畫。

    光之聖潔心之靜憩

    我們一群人安靜地入座木長凳,然后一起無聲地欣賞眼前的光,再藉由光的映照,端詳其他各處的細節,從天花板、墻身、祭壇、走道到眼前的凳子,不知是因為安藤忠雄設計的空間成功營造出肅穆的氛圍,還是大家都被這裡的簡約樸素所感動,當天現場至少有二十人,卻長久維持著如圖書館一般的靜謐。

    每一個遠道而來的人都小心翼翼地在木製走道上移動,即使趨前照相也是迅速拍完就閃身到角落,不阻擋其他人從正面觀望的視野,坐在凳子上的人也用耳語低聲交談,寂靜的濃度頗高。

    作為基督教堂,有人說這裡抽象簡潔的幾何學概念給人一種類似日本“枯山水”庭園的風格,清澈得來又不失洗練的牢靠。

    20171101heart03

    閱讀記憶促成之旅

    16年前從書扉裡看過印刷得不十分清晰的光之教堂照片,我至今記得那個晚上我被那樣的建築美學所震撼,即使對建築設計一竅不通,即使我不是信徒,更不是安藤忠雄的擁躉,在那個還在念國中的年紀,涉世未深連出國的經驗都沒有,我卻因為一篇文字和幾張解析度極低的照片而動容,繼而升起想要親身拜訪的蠢動念頭。

    如果沒有這些早年就種下的小小心願,我可能不會對這些建築有那麼難以言喻的想望,如果沒有這16年的累積堆叠,再到最后的相遇,我也可能很快就忘了這些巡禮背后對我所蘊含的意義,就像后來我把光之教堂的照片發給家人看,表弟不明就裡,說:“這是一個看來很無聊的行程。”

    主祭壇位別有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文章中讀過有關光之教堂的其他描述,說這裡的地面是呈下傾的,主祭壇位在整個地勢的最低處,這一點和傳統教會的理念有所不同,設計師安藤忠雄解釋,為了表達平等的概念,他刻意將一般是高于信徒的祭壇位置放在台階的最下方,如此牧師就會與所有人處于對等的高度,而不只是永遠高高在上。

    雖然這樣的說法曾得到一些基督教徒的駁斥,但光之教堂的獨特之處就藏在這些如果沒有明說、可能就會錯過的細節裡。

    等到我們走出教堂,回到光燦明亮的戶外,那一抹十字光芒似乎仍烙印在我的視網膜上,久久不退,彷彿熾熱的眼神探入靈魂深處,牽動埋藏在某處的、快要被時光遺忘的虔誠。

    光之教堂就坐落在一處安靜的民宅區。
    光之教堂就坐落在一處安靜的民宅區。
    顏書韻──不玩會死的熱寫一族Play or die. Write to live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