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變幻時(上篇) 買年餅、喝汽水、選新衣…… 辦年貨情懷不變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年味變幻時(上篇) 買年餅、喝汽水、選新衣…… 辦年貨情懷不變

    華人辦年貨,還是以傳統年貨為主,包括臘味、干貨、海產、罐頭食品。
    華人辦年貨,還是以傳統年貨為主,包括臘味、干貨、海產、罐頭食品。

    報導:許雅玲
    攝影:楊淦翔、陳梓健、本報資料中心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農曆新年,是華人一年裡最重要的大事。
    華人新年習俗之中,吃最重要,還有,辦年貨說起來,父母最頭痛的辦年貨,小孩最是興致勃勃!
    物換星移,新舊購年貨,有相同也有不同。
    稍有歲數者,必當覺察新舊購年貨的變化,不過,辦年貨的文化意義和商業意義,變化不大。

    文獻《京都風俗志》有云:“十五日以后,市中賣年貨者,星羅棋布。”

    華人辦年貨,主要是準備過年需要的用品。在中國北京,年貨,按大類,可分為飲食、衣著、日月、迷信、玩耍、點綴六類;來到大馬年貨市集,從供奉神靈和祖先的祖先,到家人所需的食物、衣服到裝飾,應有的都會有。

    “臘月水土貴三分”,從古至今,一踏入臘月,到處都是買年貨的男女老幼,物品價格漲了不少,趁此佳節,商人都會設法作筆好生意──如何吃點新鮮的?玩點新鮮的?就是商人一年一度的挑戰。

    傳統的“好意頭”年貨,就數廣東人最得意:年糕寓意“年年高昇”,蘿蔔糕、九層糕寓意新年步步高;煎堆寓意“碌碌金銀滿屋”……。這些傳統食品,多為手工製作,現也有工廠大批量生產。


    時代變遷,傳統年貨生態也有新變化。年貨,已從街市的路邊攤,升級成實體店,入駐大型超市,現在,開始興起網購年貨。

    年餅有中式也有西式。
    年餅有中式也有西式。

    現代人過年沒感覺

    消費者黃雋斌、張景量和李玉雲坦言:年貨,沒有的話,喜慶氣氛不到位,太多,又吃不消。

    張景量笑著透露,“小時候就愛跟隨父母上街採辦年貨。現在,我的過年習慣還是老土一點,一定會準備年貨,包括年餅和零食,接待親戚朋友。”

    記憶之中,他最難忘1980年代的新年情景,“那些年,家家戶戶辦年貨的態度都積極,我和母親都不怕擠進年貨市場。看見許多平時少見的食品在各展銷攤位集中銷售,相當興奮。”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成為家長后,張景量一樣會到廣場買年貨,感受新年的熱鬧氣氛。

    新年前兩週,郵寄賀年卡是每年的指定動作,這是溝通和聯繫彼此之間的感情和祝福的一種做法;來到科技發達的現代,只收到短訊祝福而已。

    “以前,新年買衣服,真的就一年一次,大人小孩都特別喜歡。現在,經濟條件變好,大家常年可以置裝,逐漸失去那種期待的感覺。”他說:“大魚大肉,僅在過年過節,特別是喝不完的汽水,最讓小孩興奮。以前,過年簡單又幸福,現在,物質豐富,大家已沒特別感覺。”

    張景量也是海鷗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他披露,“2000年及更早時期,海鷗以售賣雜貨為主,新年的暢銷年貨,都是傳統年貨為主,包括香菇、花茶、蠔乾,還有汽水和巧克力。此外,魚鰾,花膠、海參、干貝、人參、鮑魚和泡參,銷售明顯上升,大家覺得,新年送這些年貨,感覺比較高貴。”

    那些年,新年若送保健產品,收禮者會拒絕:我又沒有生病,不需要!就連雞精,他們也認為,這是“藥”。來到今天,健康主義抬頭,綠色和健康食品成為年貨主打,還有年輕人,拒絕食用有氣飲料或高熱年餅,改以營養果仁、健康綠茶替代。

    “新年應節,主婦都會買臘味。顧客很喜歡我們進口的臘味,只要吃過,每一年都要等到我們的臘味出來才買,因為味道更新鮮和道地。特別是臘鴨腿,很快賣完,顧客喜歡用來蒸臘味飯。”他說:“直到今天,我們仍進口阿公阿嬤年代就有的紅棗。”

    不變的包裝,不變的口味,抓一顆進口,可以細細品味記憶中的美好年味。

    送禮不免俗
    長輩見禮籃笑嘻嘻

    過年闔家團圓的時候, 李玉雲、張景量和黃雋斌均不免俗──什么禮品會讓親友覺得幸福?

    “我比較傳統,過年一定要有黃澄澄的年柑擺在家裡,回家過年也會帶一箱回去。”黃雋斌表示,“老人家,子女買年貨或補品回家,他們都是有話說:為什么要買這么多?熟識的朋友之間會叮囑:不要送年柑了,家裡有很多。不過,友族朋友很喜歡吃柑。”

    回家過年,帶什么年貨都很頭痛;老人家一定會說:我買的比你的好!

    雖然,封個大紅包最實際。但也有老人家,看到子女帶著新年禮物回家,會特別開心,會跟鄰居炫耀:看,我家有好多高大的新年禮籃!

    “我家的媽媽也覺得,新年,家裡擺新年禮籃特別有喜氣。每一年,我把商家送的禮籃帶回家,媽媽特別高興,特別交代:過了十五才能拆禮籃!”黃雋斌說。

    另一邊廂,嫁入海產世家后,李玉雲的新年餐桌,仍是生鮮海鮮為主。

    “以前,漁夫抓到墨斗、花枝、鬥底鯧等高檔好貨,都不捨得吃,要拿去市場賣錢,家人吃的都是小魚小蝦。現代漁夫觀念已不同,抓到好魚,不捨得賣,要先給家人吃。“她說:”捕魚人家,天天吃魚吃不膩,新年餐桌上,最少有兩三樣魚。”

    傳統父母,愛吃一整條的兜底鯧,有頭有尾,美觀又有好意頭,然而,現代年輕人,要吃三文魚、鱈魚,健康有營養。咖哩三文魚和清蒸鯧魚一起上桌,闔家歡喜。

    穿新衣新鞋
    尊重長輩賜於好意頭

    自由業媒體工作者黃雋斌笑言,“我的購買年貨的慾望,都是老友引起的。”

    工作初期,每逢過年,老友一定號召:走,一起到廣場購買新衣新鞋!

    后來,因工作需要,一年要置裝三四次,已無需等至新年時期才消費,有時,在國外看到合意,都會買下來,“儲存”到新年。后來,各自成家立室,兩個大男人結伴逛街購年貨的情景不再。

    “過去,我會納悶,大家為什么要在人潮擁擠時購買年貨?老闆們,每天吃好的,用好的,穿好的,但特別重視新年聚餐時全副新裝,派發紅包?后來才領會,老闆是一個團隊的領袖,穿新裝、派紅包的目的,主要是帶來大吉大利的寓意,並且為團隊增添新動力和新氣象。”

    年歲漸長,換了心態的黃雋斌說:“撇開商業意義,我更重視買年貨的目的。對于我和太太,新衣新鞋最重要。年初一,從頭到腳都是新裝,這是我們給長輩的尊重,也是帶給自己一個好的開頭。”

    過去一年,生活上的不如意,隨著新衣新鞋披上身,產生“重新開始”的美好願望,讓自己找到正面生活力量。今天,遇到老人家要求的年俗和禮節,黃雋斌也樂意追隨。

    買甚麼無所謂切勿浪費

    禮籃達人張景量說,“新年送禮,非常重要。科技發達,大家無需見面,只在社交網絡上問好和祝賀。可是,當你捧著新年禮籃,送到親戚好友面前,探望對方的近況,同時聊天敘舊,送禮意義更難能可貴。”

    返鄉過年的遊子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假期結束,要返回城市工作,媽媽就會塞給很多的罐頭食品、年餅和年貨。對于已減少食用加工食品的黃雋斌夫婦而言,拿到這些年貨,反而頭痛!

    “過年,購買什么年貨都無所謂,最重要是,不浪費,尤其是年餅,一定要節制!”黃雋斌說:“有一年,年餅買太多,我跟太太就吃不停口,回來吉隆坡后,開始頭痛,西醫第一句就問:你們吃很多年餅是吧?這是華人說的‘風’。從今往后,就算好吃的年餅,我們都是少吃為妙。尤其老人家怕浪費,就會拚命吃,造成身體負擔。”

    你賣海產為何不送魚?
    海產禮盒應運而生

    “從小,看媽媽和親戚新年送禮,我會很開心,家裡做米粉就送米粉,做肉乾就送肉乾,賣燒肉的就送燒肉,不然就買年柑。”標記海產零售董事李玉雲說:“中學畢業出來工作,平日時努力省錢,新年時包一封大紅包給媽媽,特別有滿足感。”

    結婚后,有了孩子,她就很想給父母買一點補身的好東西,踏進藥材店,冬菇、木耳、紅棗、泡參,逐樣買一點,放進紙袋就帶回家。

    時代變化,雜貨店大搞商業噱頭,推出高大美觀的新年禮籃,送給父母擺在客廳,羨煞鄰居。

    新年禮籃送了十多年,終于有一天,親戚忍不住問李玉雲:你家賣海產,為什么不送魚給我?

    “我從沒想要送魚。送一條魚,包報紙,裝紙袋,難看,濕漉漉,拿去怡保、新加坡,還要擔心冰凍魚會不會融掉爛掉。禮籃包到美美,怎么不要?”她說。

    第一次送魚,李玉雲不好意思地說:今年的禮物很難看的呀。可是,親戚一打開紙袋,看到一條魚,馬上笑逐顏開:送這個最好!給我罐頭年餅,我沒有牙齒了,吃不到。

    后來的新年,高速公路開始大塞車,車廂裡的魚溶掉,怎么辦?改用箱子裝魚。海產送多了,她靈機一觸:不如推出海產禮盒。

    2012年,標記開始推出新年海產禮盒,給普羅大眾有了多一項的禮籃選擇。

    新舊方式購年貨,不變的是──市場要滿足顧客的需求。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