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仪婷:别让爱,走远了——不在情绪下沟通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李仪婷:别让爱,走远了——不在情绪下沟通

    近日,不断有虐童的新闻被报导出来:一岁的幼童因为哭,被亲生母亲活活打死;一名孩童帮父亲出门买肉圆,忘了帮父亲加辣,父亲盛怒之下,将孩子打成重伤……情绪下的行为,往往是不理性的,如何跳脱情绪的沟通,恢复理性对话,着实需要勤加练习。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沟通的步骤有二:

    (1)情绪来时,提醒自己离开现场:每当发现情绪来袭,可以暂时离开现场,避免对话,将会减低因对话而衍生出的行为冲突,进一步降低对孩子的伤害。

    (2)核对目标,重启对话:情绪风暴过去,重启对话之前,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动作,“核对目标”为何?确立目标,传递重要讯息,避开伤害性的语言,避免节外生枝。

    举个生活上的实例,便可看出这两个步骤该如何执行。前些日子,孩子们的爸爸过于忙碌,我经常独自一人带着三个孩子生活。


    有一天傍晚,先生回来后,不知怎么的,情绪波动很大,我善意问他怎么了?没想到先生却发怒了。“你不知道我有多累吗?我今天一整天都在工作,没有一刻能休息!”

    听到这话,我本能的想生气,也觉得很委屈,因为我也累一天没休息呀,何苦对我发怒呢?然而我立刻发现自己有情绪了(步骤一),立刻离开现场,谨守着不在情绪下对话的信念,让自己的情绪抽离,藉此得到缓解。

    那日,先生为了许多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不停地暴躁,我则尽可能延揽所有家务,照顾三个孩子。

    隔天一早,我在先生的面书上,看见先生毫不吝啬赞赏工作上的伙伴,给予高度的欣赏与评价,感谢有他们的辛苦付出……瞬间,我感到委屈。我觉得自己非常努力照顾孩子,在先生状况不好的时候,也努力地撑着帮他处理其他后续事物,然而我的努力,先生却忽略了,更别说给予欣赏!

    我体内警铃大响

    照顾孩子,本来就是我喜欢做的事,并不是为了要博得他的赞赏而做,但这不代表我不需要被支持。当下,我情绪很低落,觉得自己这样努力,先生怎么可以视若无睹。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好几次,我想发泄情绪大吵一架,也想丢下孩子,让他自己去品尝带三个孩子的滋味……然而当我不断地冒出这样的念头,我体内的警铃立刻大响,因为这些行为,是为了要“伤害”对方,并不是真正想沟通呀!

    我向自己核对:伤害对方后,我就会得到我想要的吗(被赞赏)?答案:绝对不会。既然如此,为何我要去做这些伤害对方的举动?我究竟想要什么?

    一个答案不自觉地浮现:“我想得到先生的欣赏与支持”。是的,我需要他的支持,他的支持对我来说很重要。厘清目标后,我找了一个能和先生安静独处的时光,我平静且缓慢地向先生开口说:

    “我非常感谢你为这个家努力付出。最近看到你这么累,我很心疼,所以只要我能力所及,我都尽可能将家庭上的事务都揽下来做。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不需要被欣赏。早上,当我看到你赞美工作上的伙伴时,我突然觉得很委屈,因为在家庭里,你很少鼓励我,还会对我发脾气。我觉得家人间的支持很重要……我需要你支持、欣赏我。每天,我都很努力做着一切,所以如果可以,你能每天都给我一点欣赏吗?”

    说这番话时,因为没有情绪干扰,所以先生很准确收到我的讯息,当下他柔软地抱抱我,跟我说辛苦我了,并且以温暖的声音,赞赏三个孩子在我的照顾下,明显改变了,他非常感谢我为这个家努力付出。

    由于我和先生都没有“情绪”在中间阻碍,因此沟通显得特别顺畅,彼此也靠近了。沟通难吗?如果我们带着过多的情绪和期待,沟通肯定窒碍难行。不在“情绪下对话”,是沟通首重的要件,其次是“核对”沟通的目标,才能准确传递出最重要的讯息,善加利用上述“沟通两步骤”的练习,每一个人都能发展出自己的沟通方法。

    台湾著名小说家、儿童作家、亲子教养作家,是台湾首位将萨提尔模式导入家庭系统的教养师。擅长处理手足、学生冲突,带领孩子走向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