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吉隆坡过年(2).秋杰巴刹 曾经喧闹新 | 中国报 China Press

老吉隆坡过年(2).秋杰巴刹 曾经喧闹新

报导:涂素燕
摄影:连利元、本报资料室
秋杰巴刹是吉隆坡最古老的市集之一。



许多做小买卖的华人,在这里讨生活,也在这里过日子。

早年,每逢过年过节,做生意的人、办年货的人潮,挤得巴刹水泄不通。

此番情景,是外地人,甚至来不及参与那个年代的年轻吉隆坡人,难以想像的。



在老巴刹生活过的人,今日话当年,无不感到无限缅怀,却也唏嘘不已。

除了曾经或现在还住在秋杰地区的人,今天年轻的吉隆坡人,对秋杰巴刹几乎“过门不入”。

许多人就算只是路过那带,都可能对那带留下负面印象。

破旧、混乱,只剩客工愿意出入,就连在秋杰区长大的萧德胜,也这样对我“介绍”自己成长的地方。

然而,这个他口中“三教九流”、“龙蛇混杂”的地方,却满载他童年、少年时期最美好、欢乐的新年回忆。

不只是他,跟老巴刹的人提起早年老巴刹过年的情景,大家都滔滔不绝,热情的告诉我当年的老故事。

曾是最重要华人市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位于秋杰地区和甘榜峇鲁(Kampung Baru)一带的秋杰巴刹,里头许多熟食摊子、小店舖,至今还是华人在经营。

而且许多摊子、小店舖,都是数十年的老招牌,有些更是传承了两三代。

秋杰地区跟甘榜峇鲁为邻,早年的秋杰区,本来是华人聚居的地方,甘榜峇鲁则是马来人人口稠密的社区,各族群毗邻而居,共同生活。

茨厂街的名气大,全马的人都懂,秋杰巴刹的名气,虽不比茨厂街,但上世纪60、70、80年代,它曾是吉隆坡最重要的其中一个华人市集。

对住在秋杰区,附近的中南区、17楼(Pekeliling),甚至文良港一带的华人,它是一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市集。

它在老吉隆坡扮演的角色,拥有过的繁华景象,对在巴刹里生活过的人来说,不输早年的茨厂街。

担心火灾小贩陆续搬

以前的秋杰巴刹不只是买卖的市场,也是许多在市集做生意的人的家,许多人就住在巴刹内的店舖里。

巴刹多次发生火灾,大家担心殃及,后来才陆续搬离。

现年76岁的黄循洲,经营的粥摊“一心来”,历史跟秋杰巴刹的历史一样悠久。

这本来是他父亲的生意,过后由他接手,很好笑容的他说:“我已经煮粥煮了60年。”

少年时期,他跟家人一直住在巴刹里父亲的店舖,“以前一年365天都是在这里生活,新年也是在巴刹过。”

除夕夜,住在巴刹里的人会一起接财神。

他说,巴刹的人都是通过寺庙、神料店,知道该年接财神的吉时和方位,一个告诉一个,传完整个巴刹。

以前不管做什么,都是大伙一起热哄哄的,好不热闹。

边做生意边摇大孩子

现年68岁的萧成华,从母亲那代开始在秋杰巴刹卖椰浆饭,家族经营的老店,至今已经历经三代,有50多年历史。

他13岁起在秋杰巴刹当母亲的小帮手,17岁接手母亲的店舖,现在儿子振泉也在店舖帮忙。

早年,他们一家人跟黄循洲一样,住在秋杰巴刹的店舖。

现年30岁的振泉说:“我小时候就是在这里被摇大的,家人在店里挂著一个摇篮,我躺在里面,他们一边做生意一边摇我。”

他还记得小时候,巴刹过年那种人多欢腾的情景,“只要看到这里的摊子都摆满过年的饼干、腊肠,就知道新年要到了。”

他们还住在巴刹时,每年过年都会忙到除夕夜才收工。

萧成华说:“晚上就在店里后面煮团圆饭,店里小,只能在店门口摆一张饭桌,全家一起围着吃团圆饭。”

生意人要缴保护费

早年的秋杰地区,华族黑社会、私会党大行其道,巴刹里做生意的人都要缴保护费。

那带帮派地盘划分得很清楚,秋杰区和附近中南区帮派的人“老死不相往来”,两派人马见面分外眼红。

年轻的小混混,经常惹事生非,动不动就“开片”,在那带做生意的人,早就习以为常。

萧成华说:“他们在外面打架,我们在里面继续做生意,已经习惯了。”

新年期间,那些黑社会、私会党也会跟巴刹里的人要“红包”。

问一位曾经在那带“混黑”的小贩,给了“红包”,私会党真的会保护大家吗?

他笑说:“哪里可能保护?自己都自身难保了。”

巴刹以前缴保护费的人,当时可能并不甘心,可是现在回想,大家都当成一件有趣的事告诉我。

逛广场吹冷气只看不买

三四十年前的吉隆坡,不像今天到处可见大型购物中心、霸级市场。

萧德胜说,1980年代虽然已经有金河广场,第一购物中心等大型购物广场,但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些是“高档”消费场所,通常是年轻人爱去。

住在秋杰地区的人,最多也只是到附近的“汉侨”(HankyuJaya)百货公司逛逛,“因为里面有冷气啊,多数只是去吹冷气、‘橱窗购物’(window shopping)。”

那个年代的人,买菜、鱼、水果、日常用品或出外用餐,都是到市集。

他说,住在秋杰区的人,日常购物都是到秋杰巴刹,就连办年货,也是在秋杰巴刹,很少像住在吉隆坡其他地区的人那样去茨厂街,因为巴刹什么都有,加上那个年代,交通也不方便。

每当春节脚步近,整个市集都开始“忙年”,有些店家开始做年糕、年饼,摆出跟新年有过的货物。

在巴刹经营水果摊的陈材杰说:“你别看现在的巴刹,人‘躺着走’都可以,以前新年时,侧着身子都走不动。

那时,很多店舖都装有有线电台“丽的呼声”,新春脚步近时,“小箱子”一天到晚播放欢乐的新年歌,整个巴刹一片喜气洋洋。

生意兴隆索性不打烊

萧德胜说,以前每逢临近过年,秋杰摊子是24小时不打烊的。

很多摊子、店舖开门后就不关门。

“很多做生意的都索性睡在店里,不回家了。”

一方面是客人络绎不绝,每天都忙到深夜。第二天四五点,客人又上门了,才关了店又要开门做生意,所以干脆不打烊。

另一原因是,新年前后,巴刹做生意的人都有开赌的“传统”,就算忙到不可交,也不忘“小赌怡情”。

警察也知道,逢年过节巴刹的人就会“手痒”,所以都会来扫赌,可是大家还是不由自主赌一把。

每当警察来突击扫荡,大家就在巴刹里鸡飞狗跳四处窜逃,陈材杰说,一旦被捉到,通常罚款了事,“那时是罚款500令吉”。

许多人被捉了,来年照样赌。

在巷子用碳炉烤年饼

临近新年,跟萧德胜一早来到秋杰巴刹。

除了巴刹重建的建筑已经挂上新年饰品,许多老店舖都没有特别装饰,有些店舖还挂著沾满灰尘的灯笼,看来是挂了多年没拆下的。

巴刹的茶室、熟食店只有三三两两的客人,只有一两家店舖在门前摆放应节的饼干。

萧德胜说,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每逢过年,巴刹做生意的人,都会在巷子里用碳炉烤娘惹鸡蛋饼(Kuih Kapit)、做年糕、传统年饼摆卖,他小时候常会帮忙。

“以前的新年饼、Kuit Kapit都是装在美禄罐,哪有现在这种罐子。”

他家开茶室,所以总会有很多美禄罐,他平时就把空罐子收起来,洗干净,存放到新年才卖给做饼的人。

“每个空罐子30仙,卖到的钱就是我们的零用钱。”

新年多人喝“霸王茶”

每逢年初二一早,巴刹做生意的人,不管住在店舖的,还是住在其他地方的,都会到摊子或店里“接神”。

大家‘意思意思’开开门,点香拜拜,算“开市”,然后就可以关门庆新年。

萧德胜最“不满”的是,每年年初二随父母回店“接神”,最后都变成“提早开工”。

“因为要拜神嘛,所以都会烧水泡茶,每次一烧水,就会有人走进来说,既然烧水了,给我来一杯‘kopi’、给我一杯茶,客人越来越多,索性就开店。”

本来新年难得穿上新衣新裤来店里,最后都要换衣做起生意。

“结果每年新年都做生意,根本没有得休息。”

而且这一天,往往特别多客人喝“霸王茶”。

许多人喝了茶就直接走了,他母亲总是说:“新年不好跟别人追钱”,所以连钱也不收,白忙一场。

“我们抗议了很多年,母亲才同意让我们不用初二回去拜神,等到初三初四才回去。”

秋杰巴刹小档案

建造于1955年,迄今已有60年历史。

尽管名为秋杰路巴刹,所在地却是在拉惹阿郎路(Jalan Raja Alang)

1969年5月13日,我国爆发种族冲突事件,地点就在秋杰地区一带,当时秋杰巴刹也受牵连。

曾是秋杰区、17楼(Pekeliling)、文良港一带华人重要的市集,并曾经发生4度火灾,烧毁部份摊位和居部建筑物。

今天依然有许多华族小贩在里头经营小买卖,许多已经传承了两三代。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