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黑白攝影 塑造爵士樂形象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文創.黑白攝影 塑造爵士樂形象

特約:鄭澤相



爵士音樂是和錄音技術、攝影美學一起成長的。從1920年代爵士時代開始,爵士音樂的傳播,除了靠錄音唱片,影像也塑造了爵士樂的形象……

我不太知道其他人的情況如何?不過,我開始聽爵士樂其實是虛榮心作祟。十幾歲少年那情竇初開的年月,開始聽起音樂,為賦新詞強說愁,總要比別人不一樣。同學喜歡的流行音樂,我很高傲看不上眼,偏要聽異類的音樂,以顯示我鶴立于雞群之上。

那個年月,資訊不發達,爵士樂就是那另類的選擇;就連“爵士”這兩個字都那麼酷了(當然這是中文的誤解,也不知是誰命名的?)開始時,是聽滾石唱片出版的爵士入門手冊,各大師的合輯等。在1990年代的馬六甲,想找爵士樂唱片是困難的,因為唱片店的人都會跟你說Kenny G就是爵士樂!不過,最后還是找到了門路,這留待后話。

CD附的小冊子,都有爵士樂手的黑白照片,酷得不得了,比CK內褲廣告還酷!那時我還不太瞭解爵士音樂裡的內涵,只知這些冷酷的影像是吸引我的——那是個離我成長的小鎮非常遠的世界。



黑白照裡,穿著粗呢大衣,靠在巴士椅子上吹小號的Lee Morgan;在紐約帝國大廈前,眼神流離的John Coltrane或身邊依靠著棕髮美女的Chet Baker;叼著一根煙,身體弓成90度彈琴的Bill Evans等。如果說我一來就被高深莫解的音樂吸引是假的,倒是這些黑白照讓我神往許久。

爵士樂召喚青澀少年心

爵士音樂是和錄音技術、攝影美學一起成長的。從1920年代爵士時代開始,爵士音樂的傳播,除了靠錄音唱片,影像也塑造了爵士樂的形象。美國仍在種族歧視的年代,爵士音樂和影像似乎在抹除黑人和白人的隔閡與界線。

黑人在謀生上苦無出路之際,他們憑著先天的音樂觸覺去成就夢想,脫離貧困;影像的影響更是塑造許多黑人音樂家的雄姿。當然,我也不能天真地認為,黑人音樂家就輕易受到尊重,連最偉大的爵士樂奠基人Louis Armstrong,多年來在美國南方城市演出,還是頻頻受到為難。

不過可確定的是,當音樂家提起他們的樂器,那不受羈絆的即興樂音響起時,鎂光燈下,他們的神情是那麼的自由;從這不公不義的社會中,從醜陋的種族主義中,從柴米油鹽中,從人世間煩惱中解放的自由。我想,這可能是我喜歡上爵士樂的原因。照片中他們的西裝樂器,背景的帝國大廈離我那麼遙遠,在在召喚著我這個青澀的小鎮少年的心。

攝影師鏤刻爵士風采

爵士影像捕捉的是爵士樂的精髓,在演奏當兒,音樂家的樂思灌注在他的眉頭上,肩膀上,指尖上,在他的微笑上。在讓音樂流過他的靈魂軀體時,音樂家在瞬間放空了自己,攝影師將這瞬間定格。在凝視這些影像的當兒,我們是瞻仰著靈魂的昇華。

許多有名攝影師如William Claxton、Leonard Hermann、Milt Hinton、Alfred Lion等,他們用影像記錄爵士音樂和樂手的風采;William Gottlieb的影像滿滿流瀉著爵士樂的歷史;Milt Hinton本身是爵士貝斯手,演奏之餘,也在后台捕捉音樂同伴們的風采,照片都可以捕捉到樂手們放鬆的姿態。Alfred Lion是重要的爵士唱片公司Blue Note創始人之一,他攝取的音樂家影像,是Blue Note唱片封面的標記,甚至成了爵士樂的共同記憶。

Leonard Hermann這位偉大的爵士影像塑像師,用他的相機記載爵士樂的興衰起落。William Claxton有一張黑白照讓我留下深刻印象:偌大的空間只有一盞燈,籠罩躬著身軀彈琴的音樂家,黑白照片特有的粗大粒子充斥整個畫面。我似乎聽到了他的琴音,我看到了他的力量。更甚的是,我憧憬這個生命的狀態。

說點近的,我們很幸運有兩位朋友,熱心地記錄我們音樂上的經歷。黃宏毅是一位優秀的資訊工程師,他對表演藝術的熱忱,令人懷疑他是否應該成為全職攝影師?他會自掏腰包跟著喜歡的團體,飛到世界各地拍攝這些團體的表演,不收分文。

影像工作者陳子韓則用他的獨特眼光,將藝術演出記錄下來。當中我的樂隊很幸運地受到他的青睞,他隨隊巡迴,將我們的演出記錄成為影像。畢竟,藝術演出只是整個藝術環境的一小部分,沒有影像記錄,沒有文字載籍,演出結束就化成輕煙。好多人會問,噫?馬來西亞也有爵士音樂?不瞞你說,馬來西亞確實有爵士音樂,而且還處在滿不錯的環境。就是多虧這些熱心攝影師:喏!這就是馬來西亞的爵士樂生態環境!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