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现场.程贞贞 温佩昵 骆志豪 三个老师逐教育梦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学习现场.程贞贞 温佩昵 骆志豪 三个老师逐教育梦

报导:方俊心
照片:杨智聪、受访者提供



约莫二十年前,有位新手老师被分配到郊区当华文老师。十年后,这位老师当年的学生,也成了华文老师。料不到的是,再多个十年,这位学生的学生,竟也申请当华文老师。二十年,三代老师,用生命影响生命,传递无形薪火。

这无形的薪火,它的种子是在吉兰丹吉赖苏丹国中一校萌芽的。那时是1993年,程贞贞老师从师范学院毕业,被分派到该校执教。华文班里有位学生,叫温佩昵,跟老师感情要好,在她15岁生日那天,程老师送了她一本书张曼娟的《缘起不灭》。

十年后,2003年,温佩昵也成为别人的老师了,但是踏进骆志豪的班里,她并没意识到,台下的志豪也希望将来长大后,能成为像她一样的华文老师。



在2013年,志豪把梦想化为现实。他在衬衫胸口处别上温老师送他的中文名牌子,踏进另一个华文班,继续教育、影响新生代。

这样的传承,会不会有第四、五代老师的出现?会的。不管如何,都会有人走进来,挑起多劳的重担,就像任何其他心甘情愿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一样,因为打从他们坐在椅子上的那时候起,良好的因果循环就在逐渐成形了。

华文学会让我们感情更好

“我想当像老师这样的老师,当时拿到理大教育系后,就更确定(当老师的想法)了。”温佩昵说。

像老师这样的老师,是怎样的老师呢?

“我也不懂,”程贞贞答,说毕,两位老师有默契地笑了起来。

“老师很关心,很关注学生。”温老师说,她让学生写周记,细心阅读、回应,师生感情因而升温。

“那是一种本能,学生有问题时老师会伸出援手。当我们知道学生的家庭背景,他们的行为就可以理解、包容。学生觉得老师了解他,他就会尊重你,也肯听话。”程老师说话的语调很柔和。

除了周记,华文学会活动提供的土壤,也灌溉了这份师生情。该校华文学会活跃,程老师会趁周末回校跟大家一起进行活动。加上瓜拉吉赖原本就是个小镇,没什么娱乐,“九点街上就没人,没有夜生活,整条街空空的,”两位老师一人一句描绘该地情况,“我跟老师会去tasik(湖)谈谈天。”“学生连唱K(卡啦OK)也是在家唱的,”程老师又补充。

温老师对我影响最大

“从小到大,我都遇到很多不错的华文老师,直到中二,遇到温老师,我就想,以后如果我当老师,我要像温老师一样。温老师对我的影响最大,包括现在的教学方式。”骆志豪说。

因为骆老师刚到采访地点不久,他不知道,大约十分钟以前,他的老师也说了相似的话。

“写周记”贯穿他跟温老师的求学时代,温老师当年写了三年周记,珍藏了很多年,却在去年的大水灾一举摧毁。骆老师掏出自己当年的周记本,或许某程度弥补了一点点这样的缺憾。褐色单线簿里,有蓝红色笔迹夹杂,师生之情跃然纸上。

“一开始我写得很短,可是老师却很用心回复。可能那时没有面子书,人是很喜欢沟通交流的,老师用心回复,我的周记也慢慢变长,变得扎实,文笔也慢慢变好。”

现在,骆老师的教学大量地传承了写周记这个部分,“我的华语节是很注重周记这门功课的。”

周记往返师生纸上对话

当年,程贞贞老师发现,学生交了周记后,会亲自到办公室向她领回,以免被人看到内容,于是才有了如此想法:周记不只是一门功课这么简单。

“感觉有个人很关注我们,不一样,”温老师说,“我把它称为心与心的交流站。”

“一开始学生可能是写几面罢了,后来有些一星期有二三十面,”骆老师笑嘻嘻,他很享受批改学生这几十面的周记过程。

“批改不是件很吃力的工作,因为不是正规作文,没有规定的批改方法,只是要了解学生的心情,纠正一些错别字。”程老师说明。

透过书信般私密的一往一返,老师也可以借机辅导一些家庭背景,或行为、纪律上有问题的孩子。簿子所提供的空间和时间,正好可以作为情绪、思想上的缓冲,得以反复阅读、咀嚼,跟直接对话的功能不同。

教育路多人走才不寂寞

原本在聊著周记,当骆老师提到了一位在周记里画很多插画的孩子,温老师就加入了话题,两人开始讨论起这位孩子未来可能的出路。

“他以后可能可以当插画家。”“对呀,我觉得他的画风有点像弯弯。”“可能可以去台湾升学。”“嗯,像海青班……”

虽然不是采访的方向,却让人窥见了两人自然互动的一面。

“在教学这条路上,自己一个人走久了会觉得很累的。要尽量认识很积极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其实是很多的,当你知道身边还有一位这么拼的老师,这条路其实很爽。一个人走很寂寞,很多人走就热闹了,觉得很开心。像我跟温老师这样,温老师分享了大量教材给我……”

“源自老师,哈哈,老师分享给我,我分享给其他老师。”温老师打岔,而程老师只是坐在旁边静静地笑。

“不要一个人做完。”话语权又回到了骆老师那里,“资源是很丰富的,我很赞成资源共享。”

“我们每年都会遇到很多不同的学生,我都可以跟老师或志豪谈,跟信任的人讨论。”

程老师认为,只要别的老师有需要,她都会跟他们分享教学资源,“其实我也是无意间把资料传给别人,虽然教材是给了,但成果还是得看个别老师怎么应用。不管年纪大或小,资历深或浅,经验丰富或不丰富,谁的方式好,就取长补短。”

华文名牌精神象征

采访当天,程老师专程从昔加末北上,温老师从吉赖南下,骆老师从巴生赶来,大家会于吉隆坡中南区的一家小餐馆里。

“我们感谢你让我们有了个见面的机会,”“中生代老师”温老师说。平日三位忙于工作,没什么时间碰面,上一次碰面也是因为接受电视节目访问。

“我们没有很刻意地去联络,是很自然的。”骆老师说。

“不只是工作上,我没有把他当学生,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就算很久没联络,一通电话过去,也不用客套话。老师就常常接到这种电话,哈哈哈。”温老师笑道。

“温老师送我一个华文名牌,当我走进华文班,我就换上这个牌子。我跟我的学生说,这是我的老师送我的,希望我能教得跟她一样。温老师怎样教我,我就怎样教学生,把同样的东西传给他们。”

温老师听了在旁边咯咯笑,事后她说,名牌原本只是做纪念,她也给自己跟程老师定制了一个,没想到骆老师竟然在上华文课都会别著。

“我时常会想,我这样教,老师会怎么看待,志豪又是怎么看,我教了十年书,他的热血,把我的教学热忱升温。”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