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独立之路绝非偶然 华巫印联盟作建国后盾 | 中国报 China Press

马来西亚独立之路绝非偶然 华巫印联盟作建国后盾

整理 : 涂素燕



___________回顾1957年8月31日《中国报》___________

独立58年,对曾参与马来亚独立日庆典的老一辈人士来说,可能觉得58年月岁只是一晃而过,当时情景仿如昨日。

但来不及参与这个重要时刻的民众,也许很难想像,独立日这天到底是怎样的光景?当时的马来亚社会又是怎样的?



那个年代连电视都不普遍,报章的文字记载,扮演记录历史的重要角色。

我们找出58年前独立日这天的《中国报》,重现当时国人庆祝独立日的盛况,以及那个年代的马来亚风情。

1957年8月31日,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天,《中国报》头版以全版报导马来亚联合邦一路走来的回顾与前瞻。

报道洋洋洒洒,字数估计达到五千字,标题为《回顾与前瞻》,并配上第一任国家元首、副元首及首相的个人照片。

报导指出,联合邦华巫印联盟,自1955年7月27日大选获胜掌握政权,短短两年就完成独立建国使命,是一项奇蹟。

因为联盟竞选之初,原以“两年自治四年独立”为目标,结果只花了两年就实现目标,使全民和世界各国刮目相看。

华印裔难获公民权

这种成功非偶然,是联盟领袖充沛魄力和坚持的信心,加上华巫印三大民族为后盾,及英国的守信用重诺言,马来亚才能以宪法手段独立。

但是马来亚独立后,乃面对“外籍民”问题。

虽然政府亦推行一种公民权的立法,然而条件限制严格,非马来人获得公民权的人不多。

“后来条例略为放宽,但到独立日这天,还有许多华印人士无法成为公民或州籍民。”

华文不被列官方语文

《回顾与前瞻》当年即主张把华文列为官方语文,并要求政府关注各族待遇不平等的问题。

它指在新宪法之下,马来人特权获得永久保留,马来语成为国语,占近半数人口使用的华语,不被列为官方语文。

报导认为,这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和歧视,指特权应有一定年限,及应该增加一两种官方语文(华、印文)。

种族主义在马来亚尚相当浓厚,制宪期间,许多重大问题的争论,都带有种族性意味。

有人认为,按照当下情况立国,本身已做了很大让步和牺牲;有人则认为不能获得平等待遇,等于沦为二等公民。

“症结在于各族之间没有完全互相信任,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回顾过去,省视当下,当年的问题,现在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恶化了。

新马来亚诞生
是伟大的日子

当天的《中国报》社论以“新马来亚的诞生”为题,指这是一个动人心弦的伟大日子。

不只本邦人士开始享受独立,这个世界也多了一个自由国家。

“马来亚立国后,仍要面对许多客观环境的挑战,包括紧急状态依然未解除;以美国和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跟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依然处在冷战状态等。”

“但是,相信马来亚的前途依然光明远大,有信心马来亚会成为一个富强康乐的国家。”

逾20万民众见证历史

1957年的8月31日,是星期六。

这天的《中国报》,报道庆祝马来亚独立之联盟大集会时的标题是:今晨零时联邦国旗飘扬空际,象征马来亚诞生。

这篇报导并没有现场盛况的照片,因为当年科技不发达,摄记凌晨拍摄的照片根本赶不上印刷时间,不似如今,人人可以随拍随传。

根据报导,午夜12时来临之际,估计有20多万民众,已经聚集在大钟楼前的草场,准备见证这个历史时刻。

当时在场的,包括45个国家代表、两万多位贵宾、政府显要、民族领袖、政党首脑等。

午夜12时,当时的联盟主席,也就是国父东姑阿都拉曼抵步,全场灯火熄灭数秒钟,然后再次开亮。

草场四周的民众,情绪澎湃,一度冲破两边围线,拥至草场中心。

午夜12时零5分,在“天佑吾王”及“默迪卡”呼声中,英国国旗徐徐降下,象征英国统治时代画上句点。

接着,联合邦国歌奏起,联合邦旗升起,人群高喊“默迪卡”、“默迪卡”,一个全新的国家诞生了。

联盟主席东姑阿都拉曼检阅300名联盟青年组成的仪仗队,及来自各州的12个联盟代表。

检阅礼毕,联盟的代表沙顿氏为东姑挂上花环,并尊他为“独立之父”。

艳舞表演如今不复见

独立日期间,民间除了举办各种体育、选美、展览庆祝,还以火辣辣的艳舞表演助兴。

这对今天的我国社会来说,反而成为不可思议的事。

看五六十年代国宝级艺人P南利电影就知道,那个年代的我国社会,比今天还开放。

P南利电影女主角,几乎都穿紧身服饰,展现玲珑浮凸曼妙身材。

那个年代流行夜总会、舞厅,年轻人爱跳阿哥哥,热恋中的男女常在舞池热舞。

此外,坊间还流行艳舞表演。

这些演出,17岁以下孩童不得观赏,票价一般是一元、二元。

老一辈的人可能记得,当时出了个红遍东南亚的艳舞明星陈惠珍,还曾到东南亚各国、德国、英国、法国等表演。

许多艳舞演出会在中文报章刊登广告,广告词用语一般香艳火辣,让人想入非非。艳舞演员的照片,还可刊在报章上。

以前各大戏院甚至可以放映不打格的三级片。

除了裸露尺度大的艳舞表演图,电影男女亲热的剧照、三级电影广告,都可以刊在报章上,这些大胆开放的现象,如今已不复见。

首届默迪卡杯足赛开踢

大马曾经享誉海外的默迪卡杯足球赛,第一届的第一场比赛,是于1957年8月31日下午6时10分开踢。

当天共有3场赛事,但6支出场队伍中没有马来亚。

马来亚在9月1日才出战缅甸。根据报导,大马队的教练是梁文宪。

有趣的是,在第一天赛事中登场的新加坡队,在8月30日截稿时,尚未抵达吉隆坡,报导指出,估计新加坡队可于8月31日凌晨乘搭火车抵隆,晚上出赛。

大人小孩都爱呆戏院

我国独立那个年代,娱乐选择不多,城市、乡镇的大人小孩,都喜欢蒲戏院。

那是邵氏兄弟公司称霸东南亚电影娱乐市场的年代,星马两地很多大戏院都隶属该公司辖下。

该公司在星马还有游艺场,在新加坡、吉隆坡和怡保都有舞厅。

独立日那天,邵氏兄弟(吉隆坡)有限公司辖下戏院,在《中国报》刊登广告,恭贺马来亚独立。

该公司辖下的吉隆坡戏院,像京华、柏屏、中华、中央、丽都、中山、京都,也为了庆祝独立日,特别在9月2日上午特定时段,免费招待儿童看戏。

半夜场不缺幕外贪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戏院,不只放映电影,还是演大戏、艺人登台的场地。

一些戏院的半夜场,同场还有艳舞表演,当时称为“幕外贪欢”。

只是吉隆坡就有好几间大戏院,如柏屏、歌梨城、京华、中华、京都等。

其中老吉隆坡人熟悉的柏屏戏院,就分上下座,共有2000个座位。

当时不是每间戏院都有冷气,只有新加坡、吉隆坡、怡保、槟城、芙蓉地区的几间戏院有冷气设备。

像吉隆坡京华、柏屏;新加坡首都、丽都、丽士;怡保丽都、丽士,都是冷气戏院。

那个年代能够到这些有冷气的戏院看电影,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今天,这些传统大戏院,不是拆除,就是变成卖场或餐厅,只能长存在回忆中。

人民集中首都凑热闹

从58年前独立日的《中国报》,可以看到独立日期间,各州许多人民都集中到首都吉隆坡凑热闹,普天同庆。

当时吉隆坡举办的许多活动,不管篮球比赛、体育项目、选美等,都不约而同冠上“独立”的名字,或以庆祝的名目举行。

雪华大会堂配合独立日,办了一个“默迪卡历史展览会”,并邀请东姑阿都拉曼主持开幕。

展览会展出许多我国历史资料,包括郑和访问马六甲、橡胶发展史、马来武器等。

另外,还有应独立而办的漫画展,戏院也特别播放许多大片子以娱乐观众。

默迪卡体育场也于1957年8月30日举行盛大揭幕礼,邀请东姑阿都拉曼主持开幕盛典。

默迪卡体育场在那个时代被视为伟大历史性建筑物,耗资270万元花了一年建成。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