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變金馬崙(3) 大膽嘗試多層架水耕法 缺耕地蔬菜也住高樓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幻變金馬崙(3) 大膽嘗試多層架水耕法 缺耕地蔬菜也住高樓

無土地種植營地;架上種植可生吃的葉菜,架下則種不需大太陽的香菜或薄荷。
無土地種植營地;架上種植可生吃的葉菜,架下則種不需大太陽的香菜或薄荷。

報導:許雅玲
攝影:楊智聰
先天條件上,金馬崙非常合適耕作。



農人也很簡單,只求產出和菜價穩定,三餐溫飽即可。

有能力,有模式的農人,有野心把業務拓展到外州,甚至外國,這也無可厚非。

半個世紀以來,金馬崙農人自強不息改革農法,引進種子,技術和設備,提升品質和產量。



山下的消費者,不能一邊享用金馬崙美味蔬菜,一面痛罵:農人活該被對付。

乘坐四輪驅動車前往農地,路小又陡又爛,對于駛慣又平又寬直路的平原人來說,確實有點“小刺激”。

看著一大片綠油油,叫得出名字或叫不出名字的蔬菜,心花怒放:感恩,消費者有好菜吃。

先參觀泥土種植的活力農耕農場,再見識無土種植滴灌農法,正在回味那一大片生機盎然時,馬上變成鄉巴佬:太新奇了,蔬菜住高樓!

不變則痛,變則通,可耕地面積在下降,耕地無法向橫拓展,聰明的農人,架起層架,向上發展。

在巴登威利和冷力,越來越多有魄力的農人,比如中生代的林振發,大膽嘗試多層架,無土地耕種的水耕農法──植物所需養分,從自動灌水裝置(滴灌系統或虹吸式系統等)。

地球的農耕歷史,已超過一萬年,如今開始進入無土地耕種的未來糧食世界。當前,水耕農法最大爭議是:所需礦物養分,來自礦場或用化學或物理方法製成,過程中耗費大量能源。

對于農人林振發和阿寶而言,從事無土地種植,主要考量乃是:產量。

未來食物供給需成長

阿寶坦言:“小小金馬崙,缺乏耕地,傳統種植的產量不穩定,國內和國外市場,都不敢依靠金馬崙,已投向泰國或澳洲。今天,農人都要從量來彌補成本,而非品質。我的目的是供應食物給市場。肚子飽了,才有條件講健康。”

去年,約有2萬1743名農業業者,在約2萬4921公頃農地,種植蔬果鮮花、稻米香料,及各種經濟農作物,出產農作物價值約有20億令吉。

國外農學專家預測:全球人均可耕地面積,2030年將降至2000年的一半;與此同時,2050年,食物供給必須成長70%。

雖然,70%的缺口,成了農人發揮的舞台,但這也意味著:人類將迎來史上最高食物生產壓力!

改革農法值得投資

我問農場接班人黃承毅和阿寶:為什么這么捨得投資高端設備,改革農法?

答案大同小異:長輩努力積攢金錢,碰到農場主出讓農地,因為是永久地契,便敢下重本改良農地和提升設備,以便永續經營,傳承給下一代。

就算有臨時地契,農民仍會擔心隨時不獲更新,只好想方設法,在最短時間內賺錢,因而破壞土質,影響生態平衡 。因此,一旦耕者有其田,農民會把土地視為資產,沒有后顧之憂,全力經營土地,將會為國家生產更多糧食,帶來更多收益。

阿寶或黃承毅,不約而同打趣說:不管任何農法,農場最難還是管理。管植物、員工,還有老闆。老闆都是這樣:沒有產量,改革免談。

水耕菜口感較差

年輕時,平地人林振發看中金馬崙的良好種菜環境,決定移居金馬崙種菜。

今年4月,53歲的他,第一次嘗試種植水耕生菜,第一次收成很好,價錢穩定,讓他信心十足,乘勝追擊;7月種下第二期水耕菜,主要以生菜為主。

起初,聽到親戚投資多層架水耕農法,他內心存疑:成本這么高,有賺頭嗎?后來,看到親戚笑嘻嘻收穫蔬菜,拿起計算機一按:長期下來,這樣做才對!馬上把農場改成向上發展的水耕種植。

“高空種植,不用煩惱非法開地,或者擔心土地不良或氣候惡劣,價格產量更有保障。”他笑說:“現在,不用頭痛請不到工人除草,最開心的是,打藥比以前少好多。”

保存良好可收一週

雖然,水耕菜口感沒長在泥土的菜好吃,但超市喜歡採買水耕菜,不只因為外觀更大更美,更多是因為耐放。土地生長的生菜,三天便爛掉,而水耕生菜,收割和保存良好的話,置放一周都沒問題。

此外,有土耕種的植物,必須有足夠陽光,才會進行光合作用,但水耕植物,一直在吃肥,種植期比土耕更短,30天便可收割。種在泥土的,需要50多天才有收成。

顧客把他的水耕菜送去檢驗,回來告訴他:你的水耕生菜合格,安全食用。

多用酵素減少農藥

退休農人梁啟華表示,“農藥發明以后,產量大幅增加,養活更多人!一般種植,不噴農藥是不行的。”

對此,擅長管理農場的阿寶坦言,“蔬菜,不是種子投下去,澆點大便小便,就種出來,還有很多東西要做!”

農人都知道:雜草管理,打草藥容易,但不安全,也破壞泥土。施肥打藥,農人比誰都怕中毒!

在巴登威利咖啡店,遇見剛回來定居的年輕人,他說:“之前,我在平原的國際公司從事農藥的行銷和研究,現在是農藥行銷商。關于農藥,視乎你用什么角度看吧。我接觸的農人,會關注環境,願意嘗試殘留低的好藥。”

好的農藥不便宜,農人盡量減少用量,並用酵素取代農藥,或者,先治一治水,調整作業方式,碰到惡劣天氣,才考慮農藥。

“禁藥不能賣,要拿到禁藥不容易,濫用幾率很低。何況,金馬崙蔬菜外銷新加坡,消費者還不安心食用嗎?”

魚菜共生一舉兩得

金馬崙具規模的農場,包括藍谷的關啟宗父子農場,有土耕種和無土耕種農法。

跟隨農場二少阿寶,走到培植秧苗的營地,本科是工業工程師的他解釋,“這裡採用魚菜共生技術,是我們參考雜誌,動手做成的。”

雞糞或牛糞都有菌

秧苗小棵的時候,魚的排泄物能當成植物的肥料,再大一些,便用管子補充肥料。秧苗吸收養分一致,生長平均,節省挑出弱苗的時間,移植后也易于管理照顧。

來到無土地耕種營地,番茄、茄子等長期植物,都種在椰絲包裡。阿寶披露。“,無土地耕種,採用自動化滴灌系統,危險性很高,若水裡面有菌,蔓延開來,整片農場很快完蛋,所以,我們採用裝置喉滴水的椰絲包,解決相互傳染的風險。”

長期植物,比如番茄,阿寶更傾向用滴灌法,既能保障產量和供應,又不擔心要做土地輪耕。

“泥土種植,不管用雞糞或牛糞,都是有菌。種來生吃的菜,不曉得吃下去會怎樣,滴灌可解決這個問題。”他說:“把植物架高,下面更通風,病害管理容易,365天都有不錯收成。架下空地,可以種植不需太多陽光的菜類,比如香菜,加大土地的運用。”

然而,短期的葉菜植物,還是需要種在泥土裡,因為成本比較划算。談起荷蘭的玻璃屋,“不論是技術或能源,成本太高,大馬還不到這種水平,想像過癮就好。”

年輕一代尋求雙贏

走訪金馬崙農場,有個深刻感受:不管新舊農人,既用心又勤勞!

資深農人關啟宗,總是第一個到菜園,最后一個離開的人。兒子阿寶亦認同父親的農人精神:“植物每天都在生長,老闆不用心,工人也不認真。”

知人善用:去年,阿寶聘用了在農場實習的大學生黃佩琪(25歲),參與高空種植草莓項目。

“4層高架,下層植物需要LED照明,協助光合作用。因為初始資本重大,因此選擇高價位植物來種,品質要求會更高。只要能保證4倍產量,便有投資價值。”阿寶說。

去年種植第一期草莓,今天7月已收成,果形漂亮,味道更甜,這讓佩琪興奮:“好有成就感!”

此外,花農黃承毅坦言,“大部分老農,都是稍微調整農法,不會大力改革。年輕一代接收更多環境資訊,在環保上,盡量尋求雙贏局面。”

年輕農人的堅定眼神,似乎告訴說:“未來,創造良好農耕環境,由我們掌握!”莫名其妙又感動起來!

和平農場採用BD農法

金馬崙農業協會主席黃田環和妻子何婉菁經營的和平農場,是全馬第一個採用自然活力農耕(Bio-dynamic Agrieulture,簡稱BD農法)的農場。BD的源頭,可追溯至1924年,當時,德國和奧地利農夫,向學者魯道夫史丹勒(Rudolf Steiner)要求,希望他能為歐洲農業困境,提供解決對策。史丹勒因此推展出恢復土壤的“農業八講”,這成為日后BD農法的基礎理論。

為何和平農場實踐澳洲BD農法?

“德國體系的講師,大多非真正的農夫,只是重複‘農業八講’的內容,卻不明白BD真正的作用,以及如何發揮到實際的農地操作中。感謝澳洲農夫,把理論化為良好實踐,把BD發揚光大。”

1986年后,澳洲百年蘋果園Greenwood Orchard的傳人Lynton,停止使用化肥農藥,以BD農耕法經營果園。最初十年,雖然土壤逐年改善,但病蟲害問題,加上仍以一般蘋果價格售出,差點讓果園倒閉。現在,200多英畝的蘋果園和梨園,每年生產超過一千公噸的優質水果。

養好土壤開心種菜

48歲的農人楊運添透露:“十多年來,我不斷嘗試各種對農人和消費者都好的農法。看到黃田環把土壤養得健康,植物不只長得健康,抵抗病蟲害能力很強,產量口感也都很棒,我才有信心轉用BD農法。”

通過BD農法,把土壤養好好,省卻不同蔬菜用不同農藥的成本和麻煩,並且喜歡種什么菜就種什么菜。

“現在,工人都很開心,不用施肥打藥,工作輕鬆很多,不過,收菜還是需要人人手採收。要做好澳洲BD認證,便不必擔心行銷問題。”

說起來,BD農法,要花時間心力把土地養好,這對租地的農人最難:必須在最短時間,收成最多蔬菜。另外,BD農法,解決了泥土的根部問題,但仍要面對根部以上問題,比如說,可能有不同菌種的問題。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