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行腳.孩子點燈 延續母語光輝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校園行腳.孩子點燈 延續母語光輝

出席此次插畫評審會議的開幕禮嘉賓與評審。
出席此次插畫評審會議的開幕禮嘉賓與評審。

供稿:董總《中學生》月刊



創作需要心思與耐力,母語傳承更是需要。《中學生》月刊舉辦了兩年的母語繪畫比賽,今年共收到649位參賽者的作品,他們渾身解數,將母語這抽象概念繪成圖,凸顯他們對母語的熱愛與關懷……

每個民族的母語,都是世上最漂亮的語言。在強勢的韓流吹襲之下,哈韓風魔了Y世代。如果你以為Y世代心中只有“oppa”的話,那可就大錯特錯!儘管韓流滾滾,但渾厚優美的中華文化,以及母語本身的博大精深,在百花齊放的語言中堅強地綻放。Y世代沒有忘記自己的母語,並透過繪筆點亮母語明燈。

董總《中學生》月刊陪伴著中學生們成長,相伴在母語的學習道路上。從“親近美麗的母語世界”,到推廣“點亮一盞母語明燈”,以燈泡為創作框架,讓學生們暢游在圖像式世界裡,點亮更多盞母語明燈,傳承文化,第二屆中學生插畫創作比賽漂亮誕生了!

這項比賽,吸引了全國649位的中學生參加,他們用彩繪的方式,擦亮母語世界。他們透過繪筆,詮釋自己對母語的豐沛情感。



閱讀充實創作內涵

“自我有記憶以來,就學習華文。我認為,一個人至少要學習自己的母語。”來自吉隆坡尊孔獨中的符靜慧,以溫柔的口吻敘說著。摘下初中組金獎的她認為,守護母語的根非常重要。尤其,在大馬推動華文教育不容易,從先賢、華教鬥士林連玉等人的奮鬥付出,才為后代打造一個學習華文的環境,母語的延續並非單憑一人之力。對主題做了聯想后,她先畫個草圖,再慢慢找資料、鋪排構思。

“我真的很喜歡華文和中華文化!”她雀躍地說,不只把熱情灌注在畫紙上,她還會主動閱讀書籍來豐富自己,也在不知覺中養成繪畫的習慣。“有些朋友認為,會講華語就夠了……”對她而言,這是不夠的。在跟朋友相處時,她還會推薦一些有趣的兒童文學給朋友看,讓他們多點接觸學習母語。

在學習母語的過程中,她從書中獲得很多想法,對于創作也有幫助。想到可以畫自己喜歡的東西,像古人造型卡通等,她心中徜徉著無限的知足,而課本、筆記本、朋友的書,統統都佈滿了她的“畫跡”。

生活中用詞富創意

在課堂上,我們學習中文、中華文化、古詩、文言文等,無非為了探尋中華五千年的精髓,體驗文化底蘊下的睿智、魅力及魄力,培養高尚品格、思想與情操。

日常生活中,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之一。“學好華語,讓我跟別人互動時,溝通良好,用正確的詞語,說話流暢。”來自巴生興華中學的劉康寧如此表示。她的姐姐劉愷寧則有不同的看法,她笑著說,“說話更有文化,不會動不動就生氣亂罵。”她坦誠,陶醉在母語的學習中,讓她變成更有修養的人,同時瞭解了古代文化,便可用想像力把古代場景繪出來。學習母語一點都不枯燥!她接著說,班上同學用文言文來“替代”粗俗的話語。還有一次,某位學生向老師“告辭”時,竟行個禮后拋出一句,“小的告退”讓老師大笑不已。

喜歡畫畫的這對雙胞胎姐妹花,在繪畫中是彼此的老師。他們相互學習,互相給意見,這次分別摘下高中組的金、銀獎。初嘗超越了姐姐的滋味,劉康寧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她說,在自己的作品中,她帶出了文化傳承的力量。老師點燃了心中那盞母語明燈,從前到未來,永遠明亮著。

回歸繪畫原始初心

時光的巨輪底下,講究的是數碼與科技,但青少年依然願意透過畫筆表達所思所想,董總出版局主任聶婉鑽對于學生的表現,表示讚許。今年,首次以燈泡作為繪圖架構,創意窩(Creative Volts)總監葉孫鳴坦言,這是不一樣的嘗試。初中組無論在創作態度或作品上,表現比高中組好,他鼓勵學生們在作畫時“莫忘初衷”。

多媒體設計師賴華昌也頗有同感,他說,高中生創作時,深受現代化科技影響,把電腦的構思畫在平面創作上,想用最短的時間看到最快的成果。

創作需要心思與耐力,母語傳承更是需要。像來自峇株巴轄華仁中學王嘉玉的作品中,以馬來同胞們做為題材,學習華語。跨越族群,讓文化交流、體會文化之美,才能讓母語的光芒,在尊重與和諧當中綻放異彩。

招募2016年董總《中學生》月刊校園記者

主辦單位:董總《中學生》月刊

報名截止:20-12-2015(星期日)

對象:13至18歲青少年(在籍中學生)

網頁查詢:http://dongzong.my/publisher

洽詢電話:03-87362337

「咦!」評審發現了什麼?
「咦!」評審發現了什麼?
插畫比賽結束后,在董總展出得獎作品。
插畫比賽結束后,在董總展出得獎作品。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