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死教士風波擴大 沙地與伊朗斷交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處死教士風波擴大 沙地與伊朗斷交

伊朗示威者高舉尼姆爾照片,同時高喊口號,抗議其被處死。(美聯社)
伊朗示威者高舉尼姆爾照片,同時高喊口號,抗議其被處死。(美聯社)

(沙地阿拉伯·利雅得4日綜合電)沙地阿拉伯處死什葉派教士尼姆爾的風波擴大!沙地以伊朗民眾衝擊其大使館為由,週日宣布與伊朗斷絕外交關係,斷



絕與伊朗的所有空中交通與商業關係,並禁止公民前往伊朗,而伊朗外交官在48小時內離境;沙地外交人員已離開伊朗,經由迪拜回國。

巴林和蘇丹政府周一分別宣佈與伊朗斷交;阿聯酋則則降格與伊朗的外交關係,將召回大使,同時減少批准留在當地的伊朗外交官數目。

沙地外長朱貝爾指,伊朗當局參與攻擊沙地大使館的行動,是公然違反所有國際公約,強調不容許伊朗損害沙地安全,而沙地也不會再與一個支持恐怖主義及宗派主義的國家打交道,並將採取一切手段回擊伊朗威脅。此外,他也指責伊朗向來在阿拉伯事務上,採取負面干涉及敵對態度,並帶來破壞。沙地也否認對什葉派穆斯林有歧視,同時指責伊朗有意煽動不滿情緒。



巴林蘇丹跟隨斷交

伊朗副外長侯賽因在伊朗國家電視台上對此回應,指沙地無法通過斷交來掩飾其處決著名什葉派傳教士尼姆爾(56歲)所犯下的一個戰略錯誤,即加劇地區緊張局勢,導致恐怖和極端勢力蔓延;通過策動降低油價,沙地使自身和這個地區民眾受累。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卡梅尼也聲言,沙地會因尼姆爾之死遭天譴。

沙地2日處決尼姆爾及另外46人,當中有1名埃及人和1名人乍得人,余者皆沙地人,所有處決犯都來自什葉與遜尼2派。《法新社》報導,47人的處決方式是斬首或槍斃。而尼姆爾的兄長說,他被告知尼姆爾的遺體不會被送還給家人。

尼姆爾之死促使憤怒的伊朗民眾聚集在沙地駐德黑蘭大使館前抗議並投擲汽油彈攻擊,更闖入大使館縱火。示威者其後遭警方驅離,有44人被捕。

另外,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南部的希拉地區,周一接連有3座遜尼派清真寺遭炸彈攻擊,地區安全官哈法吉告訴《美聯社》,這23起爆炸都是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成員犯案,目的十分單純,就是趁機讓西亞地區連日的宗教派別暴力事件持續升溫。

沙地王儲藉處決振聲威

沙地這次處決行動,可能跟去年鬧逼宮疑雲的王室內部權鬥有關:老國王或想藉此鞏固權位,也可能是王儲覺得受到強勢的副王儲威脅,以處決振聲威。

沙地國王薩勒曼(80歲)去年1月繼位,立姪子納伊夫為王儲兼任第一副首相及內政部長,兒子穆罕默德則為副王儲兼國防部長。

薩勒曼年事已高,有意見認為他體弱勢更弱,受制於被西方視為“沙地強人”的鷹派兒子,因此薩勒曼想藉著處決粉碎軟弱形象。

亦有消息人士認為,曾是沙地王室精英中重要勢力的納伊夫,想藉下令處決重振聲勢。消息指納伊夫“極欲證明自己的地位。副王儲搶掉他的一切,他已一無所有”。納伊夫處決尼姆爾亦涉報仇成份,事關他曾任內政部長的父親2012年離世後不久,尼姆爾在講道叫好,更咒他“下地獄受盡折磨”。

沙地王室內鬥在去年9月現端倪:王室第三代一員致函家族成員,指國家陷入財困有傾覆之虞,呼籲孤立“無能”、“奢侈又自負”和“腐朽”的國王與正、副王儲。分析指伊朗如在這情況下打經濟牌,向國際市場大量供應低價石油,加大沙地經濟壓力,或有機會推倒沙地王室這間紙牌屋。

沙地去年至少處決157人,較2014年急增74%。該國於11個月前頒布反恐法,把要求國家改革者都定義成“恐怖分子”。

水火不容宿敵
西亞戰火勢加劇

遜尼派的沙地和什葉派的伊朗,在西亞地區一向是水火不容的宿敵,兩國長期以來爭奪穆斯林世界霸主地位。如今兩國進一步交惡,導致西亞局勢更是波譎雲詭,外界擔心這或令敘利亞及也門才剛露出的和平曙光又消失。

西方國家拉攏兩國今年在敘利亞聯手打擊“伊斯蘭國”(IS)的計劃宣告幻滅。更甚者,伊朗與沙地在敘利亞和也門的內戰中,各自透過財政及軍事支援不同派系,伊朗一旦展開報復,勢必加劇西亞戰火。

2011年爆發阿拉伯之春運動後,兩國先後在敘利亞和也門展開代理人戰爭,也在黎巴嫩、伊拉克和巴林支持敵對政治勢力。在敘利亞內戰中,伊朗是敘利亞政府的盟友,而沙地則支持多個反抗軍組織。

為了解決長達近5年的衝突,在美國、俄羅斯等多個西方國家去年努力下,終於說服所有涉事的相關國家,參加本月中起舉行的和談。沙地更於去年12月與反抗軍主要人物會面,以選出代表團與敘利亞政府和談,並原定於本月14日舉行新一輪和談以實現長期停火繼續努力。但沙地伊朗決裂後,伊朗或會因此事加強支援也門的反抗軍,讓也門停火遙遙無期。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對沙地的作法表示深度失望;法國和德國也擔心西亞目前的局勢。

遜尼什葉積怨逾千年

遜尼派與什葉派最初分道揚鑣是由於西元632年先知穆罕默德辭世時,應當由誰繼任領袖引起爭論,紛爭延續上千年。基本上,什葉派擁護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及後裔為領袖;遜尼派則認為應推選有資格的人為繼承人。

遜尼派領袖和教士由國家控制,緊遵四大教法學派法規,誦經亦要按合法方式,不同場合有不同禮儀、禱詞和動作。什葉派信仰則有較濃烈士和救世主色彩,並有不同等級的宗教學者不斷重新詮釋伊斯蘭經文和法規。

此外,兩派的教義、儀式、法律、神學和宗教組織都不同,也是伊斯蘭歷史上由來最久而規模最大的分裂。

自視為正統派的遜尼派目前在穆斯林世界佔多數,估計有85%至90%穆斯林屬這一派。

全球多達1億7000萬名什葉派教徒,在伊朗(約佔人口的89%)、伊拉克(約占人口的60%)、巴林、阿塞拜疆屬多數派,但在遜尼派當權的國家,什葉派多屬社會低下層,自感受歧視壓迫。

遜尼派極端組織則經常襲擊什葉派清真寺。因此這次尼姆爾遭處決,兩伊領袖反應最為強烈,而伊朗也自命為他們出頭。

打亂美國算盤

英國《獨立報》分析,沙地在國內外日趨霸道,逐漸惹西方盟友憂慮,特別是想緩和西亞局勢的美國。

此前,美國國務院已對沙地處決表達關注,指處決可能令西亞地區的宗教矛盾進一步激化,敦促兩國領導人保持克制以和為貴,並進行外交接觸,以緩和緊張關係,並呼籲伊朗政府保護沙地大使館,稱華盛頓雖然支持和平示威的權利,但同時以最強烈的措辭,譴責所有攻擊大使館的行為。

西方輿論近月已紛紛質疑沙地暗地裡扶植IS,淪為該組織肆虐的幫兇,沙地奉行的嚴苛伊斯蘭教法亦被批評者拿來與IS殘酷打壓異己的手段相提並論。伊朗革命衛隊也趁機抨擊沙地處決異己之舉與IS無異,指這種“中世紀野蠻行為”勢將導致沙地的王權“末落”。

此事件還可能衝擊沙地穩定,“打倒沙地家族”等反沙地王室的口號在什葉派聚居地重現。

沙地向來鐵腕控制居於東部省石油蘊藏區的什葉派追求權益,2011年曾派兵鎮壓示威。

沙地身為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國,雖持續增產捍衛市場佔有率,但國際油價近年重挫令其經濟大受打擊,去年底不得不宣布提高國內燃料、能源和用水價格。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