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依薇:物價與油價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羅依薇:物價與油價

國際油價最終還是“Hold不住”跌穿了30美元(1美元約等同4.4令吉),儘管大馬時間週三(13日)時回彈至31美元,但重大心理關卡破了還是破了。



于是,比起之前喊說油價會跌至20美元的悲觀看法,現在的行情預估已經看淡到每桶跌剩10美元!

油價從2014年的最高峰100美元開始下滑,至今已瀉了70%,油市陷入自1970年以來最大及最久的衰退潮。在1997/1998年金融風暴時期,國際油價也曾一度企于10美元。

單單今年以來,油價已跌了20%,成為2016年地表最“熊”的指標。油價跌速之快,就像往下滑的利刃,市場還沒反應過來,另一個關口已經割破了。



尤其是反應不止慢三拍的大馬政府,2016年財政預算案時以每桶油價48美元設為收入標準,但至今仍未宣佈調整預算案詳情。

原油供應過剩、中國及印度對石油需求放緩,及強勢美元是普遍被認為的“油價三大瀉藥”。據說只要油價跌到17美元,俄羅斯就撐不住,如果油價狂跌的美國陰謀論是真的,那么谷底大概就在這里。

遠的不說了,國際油價軟趴趴,為何我們到油站添油不見得可以省很多?為何國內汽油價格沒降得那么多?為何學生巴士的交通費還在漲?為何運輸費未見下調?為何熟食檔價格有漲無跌?

以上種種的日常生活所需,幾年前在油價一旦調高時,都一窩蜂馬上跟著漲價。商家或許會告訴你:“現在馬幣跌又有GST,生意難做”。要漲價時,油價與物價是掛鉤的,講到降價時就馬上脫鉤,于是所有的惡果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結論是,在馬來西亞漲了的物價像青春,永遠都回不來,唉!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