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庫.牛腩發 豬頭皮良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知食庫.牛腩發 豬頭皮良

▲鄧國良和母親袁觀嬌
▲鄧國良和母親袁觀嬌

特約:林金城



阿良說他父親的外號叫“牛腩發”。

不曉得是他的華語和廣東話不夠靈光,還是當他知道我也是客家人後,便一直用客家話跟我交談。我時不時詞窮,轉用華語,但沒兩句他又講回客家話。好像硬要將我拉進週遭的客家氛圍,像回到我記憶中的童年安邦,在同樣以惠州客為主的客家村裡,一個長期在家跟外婆和母親講粵語的客家小孩,在巴剎被小販問得連一句話也答不上的尷尬。

為什麼呢?我明知故問。坐在一旁吃早餐的良媽袁觀嬌,突然用廣東話搭腔,說當年阿良的老豆鄧煌發,起初從家鄉彭亨勞勿新巴力(Sempalit)來到吉隆坡,就在吉隆坡舊巴生路一間茶室幫人沖茶,後來經人介紹,與家住雪州沙登的她結婚後,才搬到這裡,開始在巴剎旁賣起叉燒雲吞麵和牛腩。由於牛腩最出名,所以大家都替他取個外號叫“牛腩發”。我問,大概是哪一年的事呢?83歲的良媽遲疑一下:太久的事忘記了,當時阿良才出世幾個月呢!



我回頭看一看阿良,他笑笑用客家話說:應該是1963年。

老人家繼續回憶,說當年生意好,每天都能賣出十多斤的麵呢!而她每天都坐巴士到吉隆坡茨廠街巴剎,向附近煙剷巷採購新鮮牛腩及麵條回來。當年除了做巴剎生意,由於沙登附近還有許多錫礦場和橡膠園,所以每天清晨五點多便開始有村民來巴剎吃麵,然後再打包些茶果到礦場芭地幹活。當時,不遠處還有間沙戥戲院,開場散場,人流不息,所以他們的麵攤都開到下午五點才收攤。

突然,她像想起什麼似的,問我是客家人嗎?我愣了一下,笑說跟她一樣是赤溪人啊(阿良之前告訴我的)!只見她眼睛突然亮了起來,接著就只用客家話跟我聊天了。

回歸客家本味

是的,沙登是個不折不扣的客家新村,尤其以惠州客居多,所以,我們可以在這裡吃到惠州風味的蘿蔔粄煮水和炸油,也可以在巴剎的茶果攤上,找到幾乎絕跡的惠州茶果“擦粄”,更可以在一般食肆吃到惠州人來到大馬後,才創變出來的木耳燜炸肉。怎麼說呢?因為在惠州原鄉根本就沒有這道菜,有的只是炸得酥脆鹹香的南乳炸肉罷了,倒是惠州人南來後,加入木耳將它燜成一道海外再創的惠州客家菜。

這跟阿良的麵攤有什麼關係?我們待會再聊。

自1998年阿良接下父親的麵攤後,除保留之前的叉燒雲吞麵、冬菇雞腳麵、水餃麵和牛腩麵等傳統廣式麵食外,五年前更加入客家炸肉麵和去年推出的滷豬頭皮麵。前幾款我都試過,覺得皆屬於“中規中矩”的古老味道,可喜的是其撈麵醬料,既不花俏也不馬虎,與童年記憶的味道接近,不放蠔油,不加甜滋滋的叉燒醬,就只簡單地拌入新鮮爆香的蔥頭油、老抽和生抽,就夠了。

倒是讓我刮目相看的,是阿良的客家炸肉麵。雖然這道結合客家風味的乾撈麵食到處可見,但能做到木耳炸肉與麵體醬料相互配搭,而不至於味覺上“肉麵分離”,這還得歸功於上述拌醬的精彩,和炸肉確實調製得棒極了。能在一個到處聽到客家話語的早市巴剎,尤其是惠州人聚集的市井深處,吃一盤足以冠上“惠州客家”的炸肉麵,倒是欣喜地回歸到客家本味了。

至於滷豬頭皮,則是阿良從客家岳父那裡“偷師”學來的美味。由於逢年過節,老婆家裡總喜歡煮一大堆的滷鴨滷味,大家都酷愛非常,於是靈機一動,索性將這家庭食譜越洋從沙巴斗湖搬回沙登,改良出別具個性風味的滷豬頭皮麵。

味道如何?

我只想替阿良取個外號叫“豬頭皮良”!

發記牛腩麵

創始年:1963年

地址:No. Petak 8, Pasar Pagi, Jalan SK 10/1, Seri Kembangan, Selangor.(沙登大街巴剎後巷)

營業時間:06:00~11:00(星期一休息)

電話:016-2510554(鄧國良)

GPS:N 03.02273°E 101.70640° 街口位置。只能步行,約40公尺,右側為巴剎後門,左側即是。

林金城──“知食分子.人文空間”總監、品牌創意顧問、美食專欄作家、電視美食節目顧問、詩人。(隔周刊出)
▲滷豬頭皮麵
▲滷豬頭皮麵

▲牛腩湯麵
▲牛腩湯麵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