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思老家的故事.當年沙石路走了腳黑黑 一見牛車追趕跑跳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鄉思老家的故事.當年沙石路走了腳黑黑 一見牛車追趕跑跳

拉惹烏達面貌幾番新,已經完成蛻變為一個現代化城鎮。
拉惹烏達面貌幾番新,已經完成蛻變為一個現代化城鎮。

報導:蔡愛卿
受訪人:吳麗珠(75歲),洪振鑫(43歲)
老家 :拉惹烏達
拉惹烏達,今日是一個商業活動蓬勃的地區。這裡不但人口密集,有很多商店與美食,基本設施也在不斷提升中,可說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地方。不了解那裡的人,只知道他叫拉惹烏達,來自那裡的道地居民卻會告訴你,看起來只有一條大馬路的拉惹烏達,其實有好幾個名字,當地居民已用了幾代人。



洪振鑫就是在拉惹烏達一個叫新芭底(Kampung Simpah)的地方出生長大。不只是他,他的父母、祖父、曾祖父、高祖皆生活在那裡。高祖洪啟遺一百多年前從中國南來后,即落腳在北海。從此他們家幾代人都住在新芭底,直到洪振鑫那一代,新芭底重新發展為止。

目前的拉惹烏達大馬路,當年只是一條鄉村沙石路,洪振鑫的媽媽吳麗珠稱它為牛車路,人走在這條路上腳板都會變黑黑。牛車路上常常有牛車經過,早年牛車是很重要的運輸工具,凡載送薪柴、椰子、椰皮,很多時候都必須仰賴牛車。

路段延用舊名



在人們普遍步行的年代,如果看到有牛車經過,就有機會搭“順風牛車”。因此看到牛車來一些人又跑又跳的,能跳上牛車就可以省下一段路的腳力了。人們搬家時也借牛車來運送家當。

紅毛井、蝦廠、新芭底、樹膠廊、阿波羅、王爺館……這些名字都是這條路上不同段落的舊名,其實都是當地早年的地標。如今當地人依然在使用,但道路兩旁的面貌則早已天翻地覆。

詢及拉惹烏達還有什么是沒改變的,他與媽媽想了很久,才想到唯一沒變的應該就是當地人稱“王爺館”的靈應社。這間香火鼎盛的百年老廟在70年代粉刷過,但外觀沒有多大改變。

以華裔居民為多的拉惹烏達有幾間廟宇,包括靈應社、北海新芭斗母宮以及北海斗母宮,見證拉惹烏達發展的除了靈應社,還有北海新芭斗母宮。這間至少擁有80年歷史的老廟,從前只是一間亞答屋建成的簡陋廟宇,當地人因此稱那裡為“亞答庵”。

他媽媽回憶,北海新芭斗母宮以前的九皇大帝慶典雖然沒有今天熱鬧,當年也是地方上的盛事,每年都會有神誕遊行。后來又有了北海斗母宮,九皇大帝慶典就更熱鬧了。

高祖葬於1887年

每年清明節對洪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因為他們家總共有十多座墳墓要掃,分布在威省以及雙溪大年兩地墳場,其中高巴三萬就有7座洪家的墳。而歷史最久的是他的高祖洪啟遺的墓,葬于1887年(光緒丁亥年)。

洪振鑫說,他的高祖一百多年前從中國福建南安南來,相信是最早來到北海地區的華裔先民之一。對于高祖的一切他所知甚少,只知道他是一名商人,早年洪家可說頗為富裕,他們住在一棟擁有十多間房間的大宅,還在新芭底擁有地皮。

這間大宅的地點就位于目前拉惹烏達國油油站那裡,洪振鑫小時候去過那裡,不過當時洪家已經不再富裕。他們家有7個兄弟姐妹,並沒有住在大宅,而是在外公家旁邊又建一間亞答屋來住。后來家境改善后升級為鋅板屋,就在那裡住到2006年新芭底重新發展為止。

除了每年一定到每一座先人的墳前拜祭,洪振鑫還搜尋與中國原鄉有關的資料,並整理出洪家家譜。雖然目前他還沒有回過原鄉,但他認為每個人都不可以忘記自己的先輩來自哪裡。他也要確保自己的孩子知道祖籍是哪裡。

窮人家當女傭月薪15元

洪振鑫75歲的媽媽吳麗珠出生于二戰馬來亞淪陷之前。本來家裡已經是一窮二白,三歲那年母親又死于日本人之手,他與哥哥頓時成了孤兒,兩人改由祖父吳禮智照顧。

吳麗珠年紀輕輕就出來工作,當年很多窮人家的女孩會到富人家裡當女佣,檳城人稱為“厝內工”,吳麗珠也到一個護士長家裡打工,包吃包住,每月有15元薪水。

她說,這可說是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15元對50年代一個少女來說,也是很好的收入了。但這收入卻不是進入自己的口袋,因為那時家裡實在很窮,收入不穩定的爸爸常常來找老板娘,自己每個月的薪水就給爸爸拿去了。

能夠到護士長家裡工作,說起來還是有點好運氣。吳麗珠的后媽生孩子后,到家裡來護理產婦的護士看他做家務非常勤快,就介紹他給家裡需要請人工作的護士長。他說,當年工作機會不多,很多女孩要找工作也未必能找到。

在別人家裡當女佣,甚么都要學做除了日常打掃外,本來不會的煮食以及殺雞都要學。他還記得第一次殺雞怕得要命,拿刀割雞的喉管卻沒有割斷,雞還沒斷氣,到處亂跳,最后只好用石頭砸死。

殺多幾次后,他就駕輕就熟了。以前他們殺雞之前還會先唸唸有詞:“做雞做鳥無了時,下一世出生做富人家的仔兒”,好像在唸經超度,希望雞下一世投胎到富人家裡,就不必被人殺來吃了。

新芭底“山芭”到有老虎

洪振鑫老家所在處已建起高級公寓,絲毫沒有芭的樣子了。以前的新芭底名副其實是芭,除了椰子樹,還生長很多一種叫“飛機草”的野草。吳麗珠說,“飛機草”長得又密又高,草叢裡都可以躲人了。“王爺館”(靈應社)那裡據說還有老虎出沒,總之就是非常偏僻的地方。

小時候他們家裡沒水沒電,日常用水都是靠水井,氣候干旱時,水井裡的水還會干涸,要到其他地方去挑水回來用。平日收集干椰葉回來當柴燒。

洪振鑫出生在1973年,在他成長的年代,拉惹烏達已經開始走向現代化,不像他媽媽年輕時那樣落后了。但他小時候還是經歷過沒有自來水、燒柴做飯的日子。他還記得他們家燒的柴,是從事打樁工作的父親拿回來的紅樹柴。當年紅樹是建屋打樁時採用的主要木材,施工時的剩頭剩尾就被他拿回家當柴燒了。

而他小時候的新芭底也沒有現代化的排污系統,他們家的廁所下放有一個用來裝排洩物的桶。常常有一個當地人稱“擔屎伯”的老伯伯,到每家每戶收集桶裡的糞便。他說,擔屎伯取出裝有糞便的桶,再倒進三輪車上的大桶。可以想像到擔屎伯的三輪車一定臭不可當,因此村裡小孩子看到他來時一定都跑光光!

流動小販騎入村做生意

吳麗珠的父親是一名流動小販,洪振鑫至今仍收藏著外公的一張小販執照,是1958年由北海市議會發出,上面註明他的外公吳基成是一名騎腳車售賣鮮魚的小販。每年執照費為18元。

他說,外公在榴槤季節時幫人賣榴槤,平日則流動賣魚。不過外公有一次在幫人從羅厘卸下榴槤時突然跌倒,就這樣逝世了。外公突然去世時,他媽媽還是個18歲少女。

流動小販在早年偏僻的鄉下非常重要。今日拉惹烏達有許多街邊擺攤的小販,也有多家咖啡店和美食中心,但洪振鑫小時候看到的小販依然是流動為多。他說,以前在路邊擺賣的小販並不多,熟食小販們常常騎著摩哆進到村子裡做生意。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