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繡郿:誰說“古典”out了?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陳繡郿:誰說“古典”out了?

今年1月,因緣際會,和同學兼同事興致勃勃報讀了由傅承德老師主講的道家經典《老子》導讀課程。



記得首堂課,傅老師一上來就說,閱讀中華經典,讀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的思想學說,不是為了拿來檢驗別人犯下的過錯,不是為了引經據典指責別人的失誤,因為儒道聖賢講求“返回自身,對內在精神的高度追求”,“反求諸己”。

這種由衷自省的精神,恰恰是現代社會欠缺的,我們平日的身邊人,總是少不了這類擅打“太極”的“張三豐”。

譬如說:日常生活中接觸嫖賭,被抓包指責或債務滾大時,就反罵是別人帶壞或勾引的錯;或採取“連坐法”說,“犯下全世界都會犯的錯”,對另一方大加撻伐,卻遲遲不回頭主動坦承自己應負的責任。



職場生涯上誤了工作,被問責時不外是推給了其他同事,“誰誰沒告知”、“這不在我的工作範圍內”等,推得多少是多少,反正最好別扯到我身上就是。

這種事很常見,畢竟人本來就有“趨吉避凶”的本能,看到不利自己的情況,會想方設法避開,讓自己處在有利可圖的位置。

就像政治領袖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起初矢口不認,直到證據出現後才不得不承認,那男子就是他。

當初不認最後才認,就是因為認了就要負責就要辭職,誰能忍受熬了多少寒暑才到手的成就,一夕間付諸流水?

所以,《論語.學而》篇中,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說的是他每天多次自我反省,幫人做事是否有盡心盡力?和別人相處交往是否守信用?老師教的知識,再傳授別人時是否有重新溫習?短短幾句話,顯示賢人對自我要求、自我完善的鄭重態度,顯示賢人對高尚品德的主動追求。

不久前聽到朋友不以為然的說,中華經典很out,哪裡適合現代社會使用?卻不知道,真理越辯越明,更是歷久彌新、永恆不變的“道”。聖賢的真知灼見,古往今來放諸四海皆準。

問題在於,你能用心聆聽聖賢的教誨,好好理解聖賢的苦心,再慢慢運用在人生各個方面中,必有所得。

因為,經典就是一盞教你待人處事、尋找人生意義的明燈,使你不會在黑暗茫然無際的大海上,迷失方向。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