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鄉音考古.黑白造音】 方言廣播,聲量大雜燴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文創.【鄉音考古.黑白造音】 方言廣播,聲量大雜燴

特約:張吉安
創辦于1946年4月1日的馬來亞廣播電台,為當時英國殖民政府鞏固英皇政權、傳播官方政策而成立的馬新第一家有聲電子媒體,並由英國廣播公司總部(BBC)作為技術支援和機關審核單位。直到馬來亞首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與英權談判成功,宣佈擺脫殖民,于1957年8月31日宣佈獨立之後,馬來亞廣播電台的掌管權交由馬來亞廣播新聞局。



在英殖民時代,因廣播發射技術處于初步研發期,均以超短波無線電在各地互相轉播,所以,馬來亞廣播電台的廣播屬于區域性發送,總台設在新加坡,稱為“馬來亞廣播新加坡總台”(Radio Malaya Singapore),其餘分台分別設在馬六甲、吉隆坡和檳城。由于馬來亞是一個多元種族區域,英政府顧及各族群的感受,同時也為了讓政府訊息能夠順利傳播到各家各戶,當時設定的廣播網以四個語言為主,分別“藍色廣播網”(Rangkaian Biru)是英語和馬來語廣播,“翡翠廣播網”(Rangkaian Hijau)是中文廣播,以及“紅色廣播網”(Rangkaian Merah)是淡米爾語廣播。

馬來電台翡翠廣播,是英殖民時期唯一的官方媒介,個別分台除了每兩小時一次的“簡要新聞”和夜間的“國語新聞”(在獨立前,電台上的國語指的是“華話”)會統一轉播新加坡總台之外,其餘的節目都是由各地方台專案製作,初期的開播時間為中午12點45分至晚間11點,到獨立之後的清晨7點至午夜12點。

南洋廣播週刊(1950-1965)
錯過單純的庶民時代



經搜查民間尚存的檔案,《南洋廣播週刊》創刊于1950年9月,在1965年停刊,各大小城鎮的書攤唱片行,每週都會上架出售,此乃馬來亞第一本華人電台廣播雜誌,由當時的新加坡南洋商報出版。《南洋廣播週刊》頁數介于25至32頁之間,售價3角錢。週刊內,詳盡地記錄了新加坡總台以及各分台的節目時段、內容、廣播人介紹、電影資訊、曲藝歌詞等。

自古馬來亞華人社群聚合,都是從中國南方移民形成,《南洋廣播週刊》刊載的節目內容,顯示電台廣播也順應了各種語言籍貫的大雜燴,分別以華語、廈語、粵語、潮語、客家語、榕語與瓊語(海南語)來播音。個別播報員會以個別方言來播報3至5分鐘的新聞,播送的歌曲則是早期華人群眾鍾愛的“國語”時代曲(華語),還有民間曲藝如評劇、南音、粵劇、潮劇、瓊劇、漢劇、閩劇、歌仔戲等,每個小時的節目性質各投所好。

那一年的茨廠街,主婦們每到週末提著菜籃經過恩記唱片行,省下那星期少買豬肉的三角錢,就為拎著那一本《南洋廣播週刊》回家擺在客廳顯眼處,像是全家人的生活八寶秘笈,輪番日讀夜看,深怕一恍神,錯過了“李大傻”、“四喜臨門”、“陳同同”……那單純的庶民時代,是我錯過的馬來亞。

最搶眼“啤酒”植入性行銷,不知空中廣播是否如此?
最搶眼“啤酒”植入性行銷,不知空中廣播是否如此?
週刊內的節目表,是一個方言大雜燴的樂園。
週刊內的節目表,是一個方言大雜燴的樂園。
絕非明星麗人,聽眾有膽識可以自薦成為封面女郎。
絕非明星麗人,聽眾有膽識可以自薦成為封面女郎。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