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见闻‧北马天地一暹舞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心见闻‧北马天地一暹舞

萨瓦迪卡!剧团与访客双手合十,以暹人方式向大家问候!
萨瓦迪卡!剧团与访客双手合十,以暹人方式向大家问候!

报导、摄影:谭络瑜



如果,你在北马看到“默诺拉”(Menora)舞蹈,不要误以为这是从泰国远道而来的舞者!

他们可是土生土长的道地大马人。在大马,其实聚居不少暹人,主要分布在北马一带,他们大部分依然保留了自己的文化、语言,还有传统!

萨瓦迪卡!我们是大马人



北马人对暹人土著并不陌生,但对许多中、南马人来说,几乎对他们一无所知,世世代代生活在吉打的暹罗裔,至今仍保存著独具一格的传统文化、语言和信仰。

吉打“稻地节”舞台上,来自甘榜南邦(Kampung Lampam)的剧团,表演暹罗舞蹈默诺拉(Menora),台下有观众窃语:为什么表演泰国舞?其实,他们不是泰国人,而是道道地地的马来西亚暹罗裔人。将他们称为泰国人,就像把马来西亚华人称为中国人一样,会引起身分认同的争议。

甘榜南邦是吉打许多暹罗村的其中一个。走入村里,暹庙、暹人、暹语还真会让人错觉身在泰国。村中南邦寺庙(Wat Lampam)富丽堂皇,常有来自全马各地的佛教徒来朝拜。

张吉安与记者、人人人鼓剧团和两位外国艺术家探访甘榜南邦,观赏在吉打稻地节上演出的甘榜南邦默诺拉剧团练习。剧团五位舞者都还是在籍中学生,主要演员也是唯一男生今年17岁,他们除了上正规国中,也在放学后去上暹文学校,把握课余时间练舞,周末和假日随剧团到处去表演。演出分两种,一种是舞台文化表演性质,一种是寺庙宗教仪式。

祭祀庆典传承文化

剧团有个五人乐队,乐器有鼓(gedombak、geduk)、锣(canang)、钹(kesi)等,吹奏龠(pi nai)的男子是剧团班主,名叫Suksakoot A/L Sinchun。他的兄长Ti-Lung A/L Sinchun客串在默诺拉出现的谐角(Phran)。他们的父亲是华人,母亲是暹人,两兄弟从小跟随离异的父母分开生活,成年后才一起组团教舞。哥哥上过华校,有个中文名叫狄龙,会说华语、暹语和国语。弟弟不谙中文,只会说暹语和国语,访问时有不明白之处,就需要狄龙帮忙翻译成华语。

虽然只是练习,少年舞者们一点都不马虎。寺庙空地菩提树下,舖上草蓆,乐队现场奏乐,舞者们认真地为来宾表演默诺拉其中一段。乐声引来村人和小孩围观,同行的瑞士艺术家加入,来一场非洲舞vs暹罗舞的即兴尬舞,树下乘凉的和尚、村妇与围观者都被逗乐了。

离开之前,Suksakoot带领来宾们到佛像前拜拜,口中唸唸有辞,大意是刚才外国来宾即兴加入共舞只是好玩,若有冒犯请神明包容莫怪。流传两千年的传统默诺拉,是献给王室、在寺庙敬神的舞蹈,时至今日,暹人后裔怀着虔敬之心传承这古老传统文化,这份认真令人感动。

吉打甘榜南邦暹罗庙,常有外地佛教徒前来拜拜。
吉打甘榜南邦暹罗庙,常有外地佛教徒前来拜拜。

北马暹人土生土长

泰国从前叫暹罗国,北马一带原属于暹罗国,后来泰王将土地割让给马来苏丹,而成为马来半岛国土。世代居住在此的暹罗人受承认为土著,被称作吉打暹人(Kedah Siamese)、吉兰丹暹人(Kelantan Siamese)。他们保留了传统文化、语言和宗教信仰,大多数为南传佛教徒,其中也有改信伊斯兰成为穆斯林。

暹人后裔一般会说暹语、国语,也有部分读华校而谙中文,他们说的暹语与泰语有点不同,更接近泰南方言。很多人把他们误认为马来人,但仔细看会发现,他们肤色比较黑,五官轮廓也有不同。暹人与华人、马来人通婚混血所生的下一代,肤色则较白。

身披彩衣翩飞千年时空

默诺拉就是老一辈北马人所说的“暹戏”。第一次观赏默诺拉,被舞者华丽装扮、优美舞姿深深吸引,更想知道多一点关于这在北马流传千年的在地暹罗文化。可惜资料相当有限,吉兰丹、吉打、槟城的默诺拉几乎失传,只剩下极少数舞团,纯正暹裔默诺拉舞者更少之又少。

田野调查采集者洪菀璐拜访过槟岛唯一默诺拉剧团老师万迪,他退休后将剧团传给了威省峇眼亚占一名17岁暹罗裔女舞者。

流传不同版本故事

菀璐发现,不同地区的默诺拉服装、乐器有点不同,故事内容更有好几个版本。比如她所听到的版本是:古时泰王生下公主美丝玛拉(Mesi Mala或Sri Mala),问卜算定公主一生只爱舞蹈,留守宫中无用,泰王因此以小船将公主流放宫外。公主漂流到一个岛(Koh Si Chang)上,仍然日夜舞蹈,无人不被其舞姿吸引。公主长大后被传入宫中献舞,与泰王相认,舞艺因此流传。

然而,南邦默诺拉剧团老师Suksakoot描述的版本却有不同。传说从小被泰王视若掌上明珠的公主长得亭亭玉立,一天忽然想吃莲子,叫宫女采来莲蓬,吃后竟然怀孕了。泰王怒而将未婚怀孕的公主逐出王宫,以小船流放到一座孤岛。公主临盆前一晚做了一个梦,梦中仙女下凡跳了一支共有12种姿势的美妙舞蹈。

公主生下一名男婴,小王子从小就爱跳舞,于是公主把梦中所见之舞传授给他。王子长大后,名声远播,被泰王听到召入宫中表演,惊为天人,一问之下才知眼前人是自己的外孙,遂将王帽、匕首与王袍赏赐予王子,这也就是为什么今日的默诺拉舞蹈者会头戴王帽。

菀璐认为,许多民间传说经由世代口传,难免会出现不同版本,亦无需太考究,更应该趁著仍有机会时好好珍惜、保存,让流传千百年的文化艺术不至于消失。她首次在槟城看到来自泰国的默诺拉剧团表演,从一开始比较难进入音乐,到慢慢欣赏舞者模仿鸟儿飞翔的舞姿,看懂后觉得很有趣。

甘榜南邦默诺拉剧团将在9月16日再次参与《吉打稻地节》演出,公开让民众免费入场观赏,详情浏览面子书:warisanpadikedah。

默诺拉剧团在甘榜南邦寺庙空地菩提树下练习。
默诺拉剧团在甘榜南邦寺庙空地菩提树下练习。

默诺拉模仿飞鸟姿态

默诺拉的起源、在北马流传发展及演出方式都十分有趣,由于篇幅有限,只能简述。

默诺拉在泰国流传约两千年,是一种结合戏剧、舞蹈、音乐的演出形式,经由泰南传入北马一带。吉兰丹传统舞蹈Mak Yong深受默诺拉影响。

默诺拉,Menora,也叫Manora、Nora、Nohra,源自Manohara,是泰国著名半人半鸟神话Kinnari的女主角名字。Kinnari(马来文kenari)即金丝雀,默诺拉模仿小鸟的舞姿由来于此。舞者十指戴上尖长金属指套象征鸟爪,舞装后面翘起的是鸟翼。表演除了舞者与乐队,也有戴着面具、动作滑稽的谐角串场,谐角面具分红、青、白三种颜色。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