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华人宗族发展(第三篇) 扬美郑氏宗族攀山坐船外闯 世系汇志记载祖籍南迁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大马华人宗族发展(第三篇) 扬美郑氏宗族攀山坐船外闯 世系汇志记载祖籍南迁

永春走水路至泉州,这一段是必经之处。
永春走水路至泉州,这一段是必经之处。

报导:许雅玲
图:杨淦翔/受访者提供



大部分的海外华人家族,包括大马,仍然保留着浓厚的中原文化习惯,他们的家谱或族谱中,都不忘追念其先祖的发迹地和祖居地。

大马时事评论人郑名烈,家中就有一本保持良好的《福建永春扬美郑氏旅外族桥世系汇志》,从小,翻阅时,他都好奇:这到底是什么书呀?

年纪小,有看没懂,长大读书识字,总算了解世系汇志内的文字意义,但对于本身的家族史,还是意犹未尽,想了解更多。



迈入2000年,决定修读硕士时,习商的他决定转文,并以“家族宗族”为研究方向,完成《永春扬美郑氏宗族在马来西亚的重建与发展》,堪称大马第一部系统地论述家族史的大部头论文。

每一次,翻看《福建永春扬美郑氏旅外族桥世系汇志》读124户的族亲的堂号、生卒纪年、个人略传、以及父母、子女名字等资料,郑名烈在祖父郑夏苑那页上,必定停留更久:弱冠南来,以作工艺为业,刻苦勤劳,颇有发展,因失内助,乃归里续絃,现亦有再生儿女矣,入境手续攸关,故未能重整南渡。

从家人的口述中,郑名烈才知道,祖辈跟土匪搏斗过,才不得已离家。祖父有5个兄弟,两个留在中国,两个跟着他来到马来亚,从此变成两个家族--同祖宗下来,但分别在中国和大马开枝散业。

为了完成自身的家族史,郑名烈特地飞返先祖的家乡考证,“扬美郑氏的祖籍地是福建省永春县的介福乡,永春属于内陆县,距离厦门100公里,共有22个乡镇,包括介福乡。”

100年前,介福乡这个县城外山上的小农村,地理条件相当封闭,交通不便、讯息传递缓慢。乡民能去的地方,必定是眼睛看到,脚走得到的地方。可是,走山路,会遇见土匪,才出门,可能命就没了。

以山或水路到厦门

介福乡人,连中原都走不进去,为什么走得出海外?

原来,这主要是因为永春的一条河──桃溪。从介福乡走到永春,大概20公里,因是山路,大约走个4小时,到了永春,再想办法,坐船或走路到厦门,这仍要花上一至两个礼拜。到了沿海厦门,坐船需再十来天才到新加坡。从介福乡到马来亚,估计耗时大半个月。

福建省,与大陆被高山峻岭阻隔,只好以海为田,对外联系比对中原联系更频繁。如果没有水路,就没有那么多永春人涌出海外。早在葡萄牙统治马六甲的1511年,已有福建人南来,形成马六甲漳州村聚落。而永春人出洋的时间相对较晚。

在民国9年(1920年),永春省开始修建公路,当地才有汽车出现。因而扬美郑氏族人,当年主要是通过山路或水路到厦门,已不太清楚。肯定的是,当初路线的选择,均是基于旅途费用或时间考量,有关付费的方式,有能力者可自费;经济有困难者则可找客头向客栈(亦称栈间)担保,先赊账,然后再南渡。

他说:“2007年,我在介福乡进行田野调查时,于1949年由马来亚麻坡返乡的族人郑清泉曾透露,新加坡有一间‘明星栈’,在永春有代理接洽,可先上船,过来后再才付钱(一人新币400元)。”

衣锦还乡者诱使外迁

中国人,是个安土重迁的民族,保持着落叶归根的思想观念,清末时期,最早期的南渡者,并无久留打算,只想辛勤工作一阵子,有些积蓄就回返福建的故乡。衣锦还乡的南来先驱者,他们的事蹟在乡中流传开来,成为诱使扬美郑氏宗族往南洋迁徙的外在拉力。

到了民国之后,尤其在1912年至1939年期间,永春县土匪、军阀之间的战斗,以及地方土匪横行,直接冲击自给自足的百姓,大批乡人到南洋另谋出路。

谋生容易逐渐落户

当南来者逐渐适应了地方社会的发展步伐,比较两地生活的条件之后,发现留在马来亚比原乡容易谋生,愿意回乡的人数剧降,落地生根反而逐渐成为大家的共同选择。而郑名烈综合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进行整合,发现:1955年前,从中国南来的扬美郑氏族亲的男丁实际上共有233位,比《福建永春扬美郑氏旅外族侨世系汇志》记录在案的124位,多了近一倍。其中,仅有36位选择回返故乡,返乡后再度折返马来亚者有19人,大部份选择在马来亚落地生根。

他坦言,“南渡来马的介福乡人,有5个宗族,其中一个宗族比较小,没有召集家族会,另外4个宗族均成立家族会和会所,还编辑了世系汇志。”

“家族系统不难追溯,这得益于族亲郑夏骋,凝聚散居全马各地的族亲的记忆,编纂完成的世系汇志。有了这些珍贵材料,才能把家族史完成。”

2008年,扬美郑氏宗族祖籍地介福乡一隅。
2008年,扬美郑氏宗族祖籍地介福乡一隅。

从利丰港渡口上岸

从田野调查中,郑名烈得知,目前居住在利民达、东甲、武吉甘蜜和实廊的族亲,他们的祖辈在清末民初时,就是在麻河河道西北岸的利丰港(Sungai Mati)上岸。目前居住在文林望(Belembang)的郑来发(春夏堂)口述:麻河靠近利丰港附近的文林望有个渡口,祖父就从渡口上岸并在这里落脚。

离开文林望两公里的实廊二条至武吉甘蜜十几公里的路上,目前就住着不少扬美郑氏宗族的成员。多数族亲,先在文林望暂居,辛勤工作数年,有了积蓄后,陆续购置橡胶园,并迁往自己的橡胶园住下;也有族亲因先在文林望上岸,之后再辗转迁移到他处生活。

亲带亲邻带邻族群庄大

郑名烈说:“扬美郑氏宗族南来的历史不长,大部份聚居于麻坡地区。我在田野调查中发现,族人过番南来,并无透过赊单制或被卖猪仔来到马来亚的案例,也因此,他们可自行选择落脚地点。”

总括而言,清同治元年(1862年)出洋的族人,都是自行担付旅费南来,直接携眷南来;或者,只身南来,再返乡挈眷南来;还是随父母、或兄长南来。

扬美郑氏出洋的先驱者郑通栽(盖德堂),1862年抵达柔佛州峇株巴辖县的新加兰镇。过后,他返回介福乡,再将两个孩子郑华绊与郑华纭带到新加兰镇。这之后,他也将其它族人引介到马来亚谋生。

亲带亲,邻带邻,宗族人口也因此快速增长,逐渐完成了宗族的重建和发展。迁徙过程中,“家族关系”发挥一定作用--族亲之间相互信任的深厚基础,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网络。

土匪拦路离乡历尽艰辛

南渡者的故事均差不多。族亲郑夏椅(草美堂)的描述:“1937年,我就离开介福乡到马来亚……年少时,亲眼目睹土匪在介福乡的恶行……硬抢牛只、掳走小孩、女人,卖去日本……夜间大家都集中一起,而国民党也发配枪枝给村民守夜自卫……土匪多得很。除了陈国辉,还有张雄南。我还记得,土匪在扬仔山脚用手榴弹炸死数头牛。那些牛是乡亲们为躲避土匪才在夜里牵往扬仔山脚,人也在那里睡。但土匪却用土枪和巴冷刀前来攻击……”

回忆离乡过程时,郑夏椅始终记得:大哥从介福步行送我到永春县城。从永春到泉州则搭车。我从泉州的安海港上船,然后到厦门,再到香港靠岸,经过七天七夜最后才到新加坡。因当时个子小,买船票还买半票……

建土楼挡匪留下3座

郑名烈透露,扬美郑氏宗族成员,最早南来马来亚的时间,是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属于较晚南来的族群。宗族大举南迁的时间点是在民国以后,这是因为,永春地区的社会治安问题在民国时期开始恶化,土匪与军阀对平民百姓的欺压,迫使大批永春人民往海外迁徙。

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为了避免土匪来时遭到抢夺,介福乡乡民在当时另外建造土楼,一旦收到土匪来袭的消息,大伙就赶紧躲进土楼。到了民国时期,这种专门为防御土匪而建的土楼,在永春乡区相当普遍,仅仅在介扬美郑氏宗族境内就有十几座,但迄今仍完整保留下来的仅剩下3座。

最早落脚处在新加兰

从田野调查资料显示,扬美郑氏最早的落脚处是柔佛州峇株巴辖县的新加兰而非麻坡。

郑通栽和妻小抵达新加兰时,麻坡仍未开发。时至1884年,柔佛州天猛公依布拉欣,把麻河的港契发给潮州人蔡大孙,其后蔡大孙又被委任为华人甲必丹,委以建设麻坡之任务,麻坡才被开发。蔡大孙召募了自己的同乡来麻坡参与开拓山林,以便种植胡椒、甘蜜等农作物。

“永春人,包括扬美郑氏,大量南来是在民国时代。来到这里,什么行业都有人做了,只好拿起锄头,以麻坡为中心,开芭垦荒,有了积蓄后,陆续购置橡胶园,并迁往自己的橡胶园住下。”郑名烈说:“1910年之后,麻坡地区出现很多橡胶大地主,割胶与种植橡胶成为有利可图行业,原先已在别处落脚的扬美郑氏族亲,陆续往麻坡地区迁徙。”

加之,扬美郑氏族亲开始激增,原乡的房派、堂号等血缘性纽带已非宗族聚居的基础,“就业因素”变成左右宗族成员选择在何处落脚的关键因素,假如外地有更好发展机会,也会促使宗族成员再迁徙。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