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客室 .周末架势堂 滑稽身形随影片 流浪全世界 | 中国报 China Press

会客室 .周末架势堂 滑稽身形随影片 流浪全世界

20160723heart01



特约:子若
图:子若、相关单位提供

今日登场
“一代笑匠”卓别林(Charlie Chaplin,1889~1977)
在默片年代里,拍过无数喜剧电影的查理卓别林,嘴上蓄著一撮小胡子,身上总是穿着窄小的黑白礼服、特大号的裤子和鞋、戴着一顶圆顶硬礼帽,手持一根竹拐杖。这个经典身影虽矮小,却在世界电影发展历史上扮演泰山的角色。
他那些笑中有泪,泪中有笑的默片,陪伴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走过岁月、走过生活。这一期的《架势堂》没有人物来做客,换作我们走进瑞士沃韦去看、去听当地人用什么方式缅怀这位“喜剧之王”,而这一切源自于他留给世人永远的卓别林精神!

我从吉隆坡出发到新加坡,再从新加坡乘搭瑞航直飞“金融之城”苏黎世,提着行李踏出机场大厅,快速步行到位于毗邻建筑物内的火车站,乘搭火车前往西南的沃韦上科尔西耶(Corsier-sur-Vevey)。此趟瑞士之旅是瑞士旅游局发出邀请函,来自全球17个国家的39名媒体人应邀而来,《中国报》是唯一受邀的马来西亚媒体。

出发前有人好奇的问:为什么是瑞士?卓别林的出生地是英国伦敦南部的沃尔沃思(Walworth),他后来于1912年移居的美国成了其成名地,但为什么最后到了瑞士,这跟他后来的电影和政治立场有莫大关系。



在小镇度过最后岁月

据资料显示,卓别林在30年代后的电影相当政治化,1940年的《大独裁者》(The Great Dictator)讽刺纳粹主义、1947年的《凡杜尔先生》(Monsieur Verdoux)批评资本主义,后来更被指责从事非美行为,并被怀疑倾向共产党。

由于受到当时麦卡锡主义的迫害,他不得不离开美国。1952年当卓别林携妻带儿返回英国出席《舞台春秋》(Limelight)首映礼,当时的美国司法部长占姆士(James P. McGranery)发出声明取消他的入境允许。

卓别林得悉后,最终决定留在欧洲并选择定居在沃韦,与他最后一任妻子奥娜(Oona ONeill Chaplin,1925年~1991年),以及儿女在这小镇度过人生最后25年岁月:他曾对外说,在沃韦,他像其他人一样找到了平静祥和。

话说,我抵达沃韦后,欧美媒体见到我这亚洲人也参与了是次媒体团,轮到他们好奇问我,东南亚的群众对卓别林有多熟悉?曾有人写到,卓别林可说是第一名世界明星,而跟世界各地许多观众一样,大马群众也从电影院和电视里认识他。

在我的记忆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唸小学时,大马电视台RTM有播映卓别林的默剧短片。据知,在更早以前,我国的电影院也都有放映卓别林电影。由于当时年纪太小,已无法记住自己所看过的短片,但对卓别林标志性的流浪汉外形,以及黑白默片荧幕的印象特深刻。这么多年以后,居然有机会实实在在到卓别林的世界走一回,自然希望能把儿时琐碎记忆凑出一幅完整拼图。

卓别林盘踞两座高楼上

在相隔12年后重临沃韦,这个日内瓦湖(又称莱芒湖,lac Leman)湖畔上的小镇依然美得让我再一次怦然心动!远山的雪白,近树的初绿,天空与湖水之蓝得令人醉心,沿着湖岸人行道漫步宛若穿越一首首动人的诗,难怪乎,它被誉为其中一颗“瑞士里维埃拉的明珠”(Pearls of the Swiss Riviera)。

在湖边走着走着,不仅会看到插在日内瓦湖中的大叉子,湖边上还有椅子让人们拍照,这样的装置艺术加上湖光山色,特别容易让人心旷神怡,大发玩心!在这个标志性艺术不远处,我再次见到竖立在岸上的卓别林铜像,那是当地人向这位伟大电影艺术家致敬,以及怀念的最直接简单方式,也是旅人最爱留下倩影的重要景点。

沃韦居民对卓别林的钟爱使得其身影在沃韦无所不在,镇上就有两栋14层楼高的公寓基拉蒙大楼(Gillamont Towers)出现了两幅不论远眺还是近看,都特别醒目的卓别林巨型壁画,内容除了展示卓别林音乐才艺的一面,也画了其电影《发饷日》(Pay Day,1922)、《摩登时代》(Modern Times,1936年)及《淘金记》(The Gold Rush,1925)里的经典镜头。

这个在2011年完成的浩大作品,出自于法国画家弗兰克保罗莱克(Franck Bouroullec)的手笔。据导游说,该栋大楼里有个妇女曾经在卓别林于1977年中风逝世时,她参与了他的葬礼,如今得以跟卓别林的壁画朝夕相对,她心里感到无比激动。

那年88岁的卓别林逝世后,其遗体就葬在镇上Chemin sur le Cret街的公墓里。我们从卓别林公园(Parc Charlie Chaplin)徒步穿过幽静的民宅方抵达墓园,园内四周寂静无人,而卓别林有妻子奥娜相伴,双双长眠于此。当时,看见墓碑上有人带来他生前最爱的玫瑰花,以及其他小物品;从玫瑰花尚未完全凋零的情况看来,不问而知,时刻都有人来到巨匠的墓碑前献花、追思。

衔接摩登时代齿轮

这一回,我跟各国媒体人被安排入住的是甫开张的“The Modern Times”酒店,它坐落在一个尚算繁忙的小镇上,不时看到车来车往,站在酒店处望向远方,可以看到初春时满山植物长出的嫩绿,以及仍未融化的积雪。

单看酒店名字,卓别林迷就知道取名自他最著名的电影作品之一的《摩登时代》!由于1935年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此电影可说是卓别林给自己辉煌的默片拍出最美丽的结束,也被业界评定为美国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这部由卓别林执导并主演的喜剧电影,以上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为故事背景,描述工人查理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入精神病院的历程;此电影里头卓别林被卷入和卷出机器内部齿轮搏斗是经典镜头,控诉那个时代小巿民在生活齿轮里被无情的拉扯著。

为此,“The Modern Times”酒店从外观到接待处皆有卓别林和齿轮的精心设计,勾起人们对电影精髓之处的回忆;此外,酒店大堂到房间的整个设计,都趋向于精简舒心,并且采用清爽洁净的色调。

卓别林曾经说过:“我在我的生活中面对许多问题,但我的嘴唇不会知道,他们都保持微笑。”是的,生活总是有起有落,有悲亦有喜,但至少在这个夜晚里,有床头墙壁上的卓别林海报,就足以让我拥抱微笑入梦乡。

牛奶巧克力的故乡

当我入住酒店时,发现蒙特勒沃韦(Montreux-Vevey)给我们的见面礼是一片牛奶巧克力(milk chocolate), 盒子正中间印有卓别林在《淘金记》里身处于冰天雪地淘金的流浪汉查理造型;盒子下方写着两个小小的英文字“pure inspiration”,它表达了当地人最引以为傲的人文风景线,以致像卓别林这种大师在山明水秀的蒙特勒寻找到源源不绝的灵感。

我迫不及待的打开盒子,但见巧克力上印有“POYET”的字眼,这字眼其实埋下了隔日行程的伏线。他们之所以把牛奶巧克力当成见面礼,那是因为在笑傲江湖的瑞士巧克力篇章里,来自沃韦的丹尼尔彼得(Daniel Peter,1836~1919)在1875年将牛奶与可可、糖、可可脂混合在一起,从而研发出更顺滑且没有苦味的牛奶巧克力。自此之后,瑞士以牛奶巧古力奠定它在国际的地位,并一直以它名满天下。

让我们一起嚼靴子…

翌日,我们一行人拜访了瑞士顶级的娜德诺(Laderach)巧克力专卖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橱窗显眼之处,摆了一盒盒如同电影胶片盒的巧克力盒,这可是用来装用卓别林巧克力靴子的哦!大伙儿进入店内制作室时,令人惊喜的是,接待我们的竟是著名的巧克力艺术家布莱斯波耶特(Blaise Poyet)本人耶!

他向来以无限的创造力调配出不同口味巧克力而出名,由于从未有人制作过卓别林巧克力,他于多年前通过卓别林的朋友接触到了卓别林的儿子们,并向对方提出此建议;在经过洽商后,他们决定让他以巧克力制作卓别林的靴子。据波耶特透露,这个成品采用了3种材料,即是纯苦型巧克力(bitter chocolate)、焦糖和松子(pine nuts),此配方绝非随心所欲调配出来的,而是按照卓别林的个性设计出来的。

他说,卓别林是个经得起考验的硬汉,所以,苦型巧克力最能传达此个人特质;另外,卓别林在戏里戏外都是浪漫主义者,甜蜜蜜的焦糖最能代表其心;而卓别林一生以本心、本真过生活,电影更是具有鲜明的独特自我风格,这促使他加入珍贵的天然食材松子,而这款独特的巧克力只在他们家的店才能找到哦!

听完以后,感觉这是一块吃起来特别有意思的巧克力。在我们咬下这一口巧克力时,难免想起卓别林在《淘金记》里吃鞋子的经典桥段;在这部讽刺人性贪婪的有趣电影里,面对饥寒交迫的查理,他烹煮自己的一只靴子作为感恩节晚餐,并且吃得津津有味。

他通过电影对人性有深刻描述,同时也对现实中遭压迫的低层阶级社群有真实刻划,使得世人对他有高度评价,并认定他具有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卓别林留给沃韦民众的不只是有形的轰轰烈烈,更多的是在其身影中有所悸动、有所省思,就像卓别林没有离开过!

法国画家弗兰克保罗莱克在两栋公寓上所画的卓别林巨型壁画。
法国画家弗兰克保罗莱克在两栋公寓上所画的卓别林巨型壁画。
巧克力艺术家布莱斯波耶特与他独家的巧克力杰作─卓别林的靴子!
巧克力艺术家布莱斯波耶特与他独家的巧克力杰作─卓别林的靴子!
卓别林与妻子奥娜双双长眠于沃韦一块公墓里。
卓别林与妻子奥娜双双长眠于沃韦一块公墓里。
以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为名的酒店。
以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为名的酒店。
面向湖光山色的卓别林铜像。
面向湖光山色的卓别林铜像。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