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榭歌台(下篇) 當歌星 跳板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舞榭歌台(下篇) 當歌星 跳板

  侯美儀在舞台上偶爾會載歌載舞,為觀眾提供更多娛樂!
侯美儀在舞台上偶爾會載歌載舞,為觀眾提供更多娛樂!

報導:覃小萍
歌台在大馬已有逾30年歷史,然而近年大家對歌台的喜愛程度大大減弱,歌台幾乎與農曆七月劃上等號,但在早年歌台滲入全馬大城小鎮,在科技不發達的七八十年代,已成為許多歌星打開知名度的其中一個管道。



爾後,歌台更是剛出道的歌手磨練歌藝、膽色,甚至與歌迷互動的實驗平台。

瞞父親唱歌台

從小熱愛唱歌的侯美儀,15歲經同學介紹到唱片公司試音,范俊福當下雖然非常欣賞她的福建嗓音,可惜侯爸爸認為娛樂圈複雜,擔心女兒會學壞,拒絕讓她簽約;直到她考完初中三,在叔叔、姑姑幫腔之下,侯爸爸才答應讓她圓夢,正式出道推出第1張個人專輯《大肥妹》,逐漸奠下“福建歌后”的實力地位。



“但是在那兩年期間,因為自己非常愛唱,我就瞞著爸爸偷偷跑去當歌台歌手。”她笑說當年憑著一股愛唱歌的傻勁,並沒有舞台經驗,便膽粗粗的上台演唱,“我當時沒有學過樂理或歌唱,完全是無師自通……可能也有一點天分吧!”

她家附近有一支歌台樂隊常聚在一起綵排,她因經常去聽他們唱歌或跟他們一起唱歌,從中也偷師不少。

“那時候歌台還是盛行現場樂隊,我很幸運有接觸到樂隊。樂隊在90年代慢慢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卡拉OK,歌台也慢慢變成卡拉OK的音響。所以很多九十後出來的歌手,因為接觸的都是卡拉OK,當他們要馬上唱現場樂隊的時候就會捉不到節拍,必須要再接受訓練才行,這一點我們是比較占優勢。”

她說有現場樂隊伴奏確實讓表演氣氛有所不同,“大家都會比較high,我們唱歌也比較起勁,而且樂隊現場彈奏的音樂比較好聽,也比較有變化。”

發掘新人

侯美儀認為歌台與歌壇息息相關,有密不可切的關係,因早期的唱片公司都是從歌台發掘有潛能的優秀歌手,繼而邀請他們前往試音“驗證”之後,才簽為旗下唱片歌星,而她正是以這個平台出道,正式踏足歌壇。

歌台台主鄭椏鏵直言,歌台其實是歌手演唱和磨練的最佳舞台,“因為歌台似乎天天有表演,變相給了歌手有練歌的機會,在打扮和裝飾以及與觀眾交流方面也是不可多得的訓練。”他稱昔日十大歌星如康喬、江夢蕾、楊庭等人均曾駐唱歌台,其後才轉往參加歌唱比賽出道。

他的愛徒雁卿也是從歌台被發掘提拔成為唱片歌手,“雁卿發片後並不會沒有大將之風,她還曾奪得4屆十大歌星的榮譽!”來自沙巴的雁卿在歌台駐唱時,發現唱片歌手享有比歌台歌手優厚的待遇,於是很主動學習提升自己,鄭椏鏵簽下她後也極力替她重新包裝,並安排她拜師學唱歌、練舞蹈。

鄭椏鏵坦承,歌台出身的歌手在舞台上表現得較活潑、不木納,“雖然有人會說他們比較油條,但是他們演唱時的確會配一些舞蹈、表情,肢體表達比較豐富,面對觀眾也比較放得開。反之,目前歌唱比賽出身的歌手少了訓練,好像不太會跟觀眾交流。”

磨練歌藝

刀要勤磨才利,相同的道理:歌手要經常唱歌、經常接觸舞台,才能把表演鍛煉得越來越好。侯美儀說並不單只是歌台,每一場演出都讓她有學習和磨練的機會,故此她發片後仍有廟會、商演的演出,甚至在唱片宣傳期更要勤辦歌友會。

“我們剛出道的時候,其實是先從購物商場辦的歌友會上學習,再後來就是從歌台演出訓練,才有更穩定的台風。那時候在商場辦歌友會,商場還要付費給歌手;現在卻是剛好相反,是歌手需付費給商場辦歌友會。”

唱片歌手再戰歌台難免有予人須放下身段、委曲求全的錯覺,她卻說:“我從來不認為歌台是比較低俗的,因為我一開始就是從歌台才接觸到這個舞台,我喜歡唱歌也是因為我看了歌台表演。

歌台是一個很深入民間的文化,因很多很僻遠的小地方都設歌台,所以也有很多唱片歌手藉由歌台進入民間,來打響他們的知名度,讓更多的人去認識他們。”

鄭椏鏵強調,歌手必須要為自己定位,並借用台灣已故藝人高凌風曾跟他說過的話來勸諫時下歌手──一個藝人站在舞台上不簡單,但要站在適合的舞台才是成功。

“歌台是歌手很好發揮的橋樑,像唱七月歌台和宴會在唱法、造型、選曲都有不同之處,歌台是喜歡吶喊式的唱腔,宴會則需要溫和的表演形式。”

這些表演經驗讓歌手經過不斷地學習、磨合,一步一腳印地累積經驗,從中獲得成長和進步。

唱酬提高

從中學時期開始演唱生涯,畢業後更把唱歌當成終身事業經營,侯美儀笑說她並沒有接觸過其他行業,“但是唱片歌手還是需要其他工作以增加收入。”

目前除了與先生自組一支舞蹈團,歌台表演無疑是她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而且比起早年未發片與至今當上唱片歌手的待遇,似乎也相差很大!

“20年多前,我當時還沒有出唱片,我們在一個戲班台唱3首歌只有15令吉,後來有增加至25令吉。簽約當上唱片歌手後,所有演出都由唱片公司去接洽,唱酬價碼也是公司去談,當時唱片公司開出的價碼就升了30倍!”

但是有得必有失,她的唱酬雖然提高了,邀約卻也因而減少,“當時一個月也唱不到一場,可能1、2個月或者是2、3月才有1場。”不過現在以常年計算,她一年大概在國內外有逾200場邀約,總算給了她頗安定的生活。

尤其是七月歌台更是忙得不可開交,“我個人紀錄曾經在1個月內唱了56場,平均一天要跑3、4場,可是來到第4場我已經累得腳軟,所以自此我不再同一晚接下超過3場的演出。”

名利雙收

侯美儀表示,歌台除了是歌手常年演唱、賺得收入的舞台,歌台現場觀眾的購買力也不差!“一個晚上要賣出幾百張唱片其實也很有可能,只要那個歌台的觀眾人數一個晚上可達到二三千人,要賣一兩百張其實是非常容易的。”

鄭椏鏵表示,歌台演出讓歌手與觀眾歌迷有很好的交流,所以勤跑歌台或美食中心的歌手,除了可推銷唱片,實際也提高自己曝光率。“梁智強最新的電影《我們的故事》會去pasar malam(夜市)宣傳,就是要吸引最低層的觀眾。7、8年前在蕉賴友力花園的盂蘭歌台,巫啟賢也有回來演唱,當時有數十位唱片歌手同台,轟動一時!”

在2014《水立方杯》海外華裔青少年中文歌曲大賽奪冠爆紅的李佩玲,早期也曾參加鄭椏鏵的歌台演出。他說李佩玲6、7歲已開始跑歌台,“因為她一直參加不同歌台,在不同的班主或前輩歌手的指導下,她學習到很多,也累積到很好的經驗。”

置裝費不馬虎

歌台歌手和主辦方在製作和表演方面絲毫不馬虎,首先歌台台柱除了願意出高價碼邀請唱片歌手駐唱,舞台設計更是嚴謹打造;歌手演出的置裝費同樣不遜於他們開辦售票演唱會的造型!

★歌手行頭

服裝和造型均請相熟設計師替自己量身訂作;一套服裝大概RM2000以上。

45分鐘到1小時的表演大概唱9至10首歌(不計歌迷安可或點唱),要換2到3個造型。

★歌曲

挑選的歌曲都會請著名音樂老師重新編輯和伴奏,以達到較佳的素質。

1首歌重編需費RM800以上。

★舞台

舞台設計可以超過10萬令吉。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