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同行‧日軍徵苦力耕種闢小鎮 好旺村見證日侵歷史 | 中國報 China Press

70同行‧日軍徵苦力耕種闢小鎮 好旺村見證日侵歷史

矗立在路口的好旺村路牌,引導人民進入一段重要的歷史迴廊。
矗立在路口的好旺村路牌,引導人民進入一段重要的歷史迴廊。

報導:吳振威
好旺村,是一段重要的歷史迴廊!



在距離豐盛港興樓大街約5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叫“好旺村”(Kampung Hubong)的新村。

這裡曾經是個人口達到2萬多人,擁有一段非常珍貴歷史的地方。

根據歷史記載,好旺村早前並不被稱為“好旺村”,而是被稱之為“新昭南模範農村”。



好旺村前村長俞景瑞接受《中國報》訪問時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寇由昭南島(即現今的新加坡)運來近2萬華人到興樓充當苦力闢地耕種,為日軍提供糧食。

以農耕為主

當時,就出現了一個人口2萬余人的小鎮——“新昭南模範農村”。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后,大部分村民離開模範村返回新加坡家園,僅剩數十戶人家選擇留下,而在1946年中期,“新昭南模範村”成為歷史,並正式易名為“好旺村”。

走過70年光景,好旺村與其他郊區新村一樣,同樣面對村內年輕人因缺乏就業機會,往外遷移的困境,人口也逐漸凋零。

現任村長陳文培指出,好旺村目前共有60余戶,人口不過270多人。

然而,好旺村人口雖少,但村里卻設施充足,擁有神廟、教堂、華小、民眾會堂、遊樂場、足球、羽球、籃球場等,驗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道理。

除此之外,好旺也還曾於2005年榮獲國慶月全國新村美化比賽亞軍,在那之前,好旺新村代表豐盛港縣參加全柔新村美化比賽,成功被遴選為全國賽柔佛州代表之一。

如今,仍住在村里的人主要都是小園主,以農耕為主,包括種植蔬果及油棕等,許多家庭都有自己的園地栽種蔬果,村內治安良好,大家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新昭南”香爐 記載歷史

好旺村的福德廟內有一鼎“新昭南”時代的香爐,歷史珍貴,足以記載好旺村的歷史。

在該畫有龍圖案的香爐上方寫著“新昭南模範農村”,是由2名林姓及陳姓善信奉上,而新加坡檔案局及新加坡國家博物館,都曾到此蒐集史料。

村民胡玉祥(70歲,園主)指出,他5歲時隨父母搬到好旺村,對神廟的歷史暫無從考究,但可以知道的是,廟里的主神福德正神是特地從新加坡請回安放,多年來護佑村民。

他說,相傳以前村內常有老虎及猛獸出沒傷人,並噬咬村民飼養的豬等家畜。

“因此,便有村民遠從新加坡將神明請回安放鎮壓猛獸,而后,果真就絕少聽聞猛獸傷人事件,神廟也曾經經歷搬遷,而現在的這間廟宇,是由村民一同出資興建。”

他說,每年農曆八月初九的神誕,村民都會邀請歌舞劇團,到神廟禮堂酬神答謝神恩,並祈求保佑村民生活安樂、國泰民安。

寶藏傳聞不脛而走

好旺村真埋有寶藏?

相傳,好旺村里埋藏著在日治時期,日軍來不及撤退時留下的大批寶藏,曾一度吸引許多人來挖寶。

蕭擇康(70歲,園主)指出,曾有一名在新昭南村駐紮的日本兵,在多年后乘坐新加坡旅遊團的巴士到訪其住處,拿著手繪地圖,詢問他當時當村長的父親,有關俘虜營的現今位置。“有關傳聞不脛而走,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好旺村挖寶。”

除了有私人公司僱人到這里開採外,包括柔佛遺產基金會也曾到此處尋找日軍可能遺留下來的物品。

“但就算他們使用神手或任何機械,將地面挖到多深,都一無所獲,就差還沒用炸藥而已。”

他說,當地村民將有關地點稱作“七號溝”,相信頂多就是埋藏了日軍來不及撤退時藏匿起來的槍支炸彈等。

“當時那些來不及撤走的日軍,都被英殖民政府關押起來當苦力,如果真有寶藏,早被挖走了,哪還等到今天。”

憶戒嚴生活
老村民心有餘悸

老村民回憶起緊急狀態時的戒嚴生活,心有余悸。

1948年,馬來半島進入緊急狀態,英殖民政府惟恐人民接濟馬共(馬來亞共產黨)份子,建立了數百個新村,以隔絕對馬共的援助。

當時,英殖民政府也就將沒有遷回新加坡的數十家華人,圍入現今的好旺村,並配給糧食。

蕭擇康敘述那段歷史,他說,他在3歲與家人搬來好旺村,在他有記憶時,他記得,村民每天晚上7時就必須回到家。

他說,當時在村外周遭,都設有保安廳,若逾時才回到,就必須清楚交代之前的行蹤。

他也說,當時英殖民政府也實施糧食隔離,一戶家每個月只能買1、2斤的白米,不管家人多少,都是這個數量。

“如果有親人來家裡做客,白米不夠,我們就只能將番薯混入白米中煮飯,英政府是不會理會這么多的。”他還說,當村民外出做工時,也不准攜帶任何食物,目的就是杜絕我們去救濟馬共分子,那段時間真的非常辛苦。

好旺村

創建:1946年
位于:柔佛興樓南下豐盛港路5公里處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