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故事‧我们马来西亚人 | 中国报 China Press

主题故事‧我们马来西亚人

20160828cstory01



报导、摄影:谭络瑜
部份图:受访者提供

体育凝聚、团结人民,不分种族和肤色,我们一同加油、一同叹息、一同欢呼、一同鼓掌;因为我们都是马来西亚人,并以身为「马来西亚人」为傲。

8月13日,国庆日即将来临,我们来探看外国游客、国人眼中的「马来西亚人」!



在外国人眼中我们是什么?

2016年8月,许多马来西亚人多了一个集体记忆。

我们守在电视机前,竭力为我国运动员呐喊打气,虽然与金牌擦身而过,但当辉煌条纹国旗缓缓升起,我们都为站在颁奖台上、脖子上挂著银牌的选手感到骄傲。

运动员日前带着银牌和铜牌,从巴西里约奥林匹克运动会返抵国门,在机场受到英雄式的欢迎。虽然没能赢得历史上第一面奥运金牌,但人民仍以他们为荣,全力以赴为国争光的精神,已是送给人民最好的国庆日礼物。

马来西亚选手们为我们展现了体育团结人民(Sport unites people)的力量。大马各族人民时有不和谐、意见不和的时候,但当大马运动员在国际舞台上争取荣耀时,各族人民放下成见,团结一致。

一起为球员加油!

奥运男单决赛,马来西亚一哥李宗伟负于中国选手谌龙,第二天早上,记者来到吉隆坡独立广场做街访。这个周末无车日,早晨有配合即将到来的国庆日活动,免费派送小国旗给公众,人手一支小国旗,很有国庆feel。

前一天晚上出尽力气为大马争金牌呐喊的各族人士,与记者谈起比赛,都不约而同表示:“我们并不以争金失败感到失望,选手们全力以赴的精神,值得我们骄傲,我们以他们为荣!”

“我们”包括:华人、马来人、印度人。马来西亚人不分彼此,为华人球员加油打气,看在外国人眼里或许有点奇怪。电台DJ张吉安在面子书上分享,他在嘛嘛档看球时,听见坐在身后的中国人对话:“怎么这里的马来人都会支持华人球员?”确实,当马来西亚选手对上外国好手时,我们都会站在同一阵线,在这个时刻,我们不分种族,我们都是马来西亚人。

然而,外国人眼中的“马来西亚人”是如何的呢?不如来听听外国人的第一印象,你会发现很有趣。

独立广场上,到处可见外国游客的踪影。
独立广场上,到处可见外国游客的踪影。

台湾人:原来你们会说中文!

独立广场上,一位来自霹雳州的杜女士向几位问路的台湾游客介绍吉隆坡和马来西亚。“这里就是独立广场,8月31日是马来西亚的国庆日。”

“咦,你会说中文?你的中文说得很好啊!”

“是的,马来西亚华人都会说中文和方言,大部分也受过中文教育。”

“你是第几代华人?”

“我是第二代华人,我的公公来自中国福建省。”

“公公?你说的是祖父、爷爷吧?在台湾,公公是先生的爸爸、家公的意思。”

“喷水池旁边的人像是谁?”

“那是我们的历任首相,第一位是东姑阿都拉曼,第二位敦拉萨是现任首相纳吉的父亲……”

“首相是国王吗?”

外国游客对马来西亚充满各种好奇疑问。台湾游客离开后,记者上前与杜女士聊天。杜女士表示她向外国人介绍马来西亚时,都会说马来西亚四季如夏,荣幸自己生长在马来西亚,只要肯努力肯工作,不怕没饭吃。

她生长在独立前的英殖民时代,回忆那个年代,乡下小地方民风纯朴、治安很好,晚上睡觉不用关门,生活环境反而比现在还好。展望国家未来,她的心声是:“希望三大民族同心合力,选一个好的政府。”

一位中国女游客听见我们说话,牵着孩子走来问路,她如释重负说:“我终于遇到会说中文的马来西亚人了!”我与杜女士相视而笑回答:“有很多马来西亚人都会说中文。”

中国人:多元文化很丰富

喷水池旁,一对来自中国江苏省的年轻情侣杨天一和胡蒨蒨在拍照。记者上前表示想问他们对马来西亚的印象,他们欣然答应。

两人是第一次来到马来西亚游玩,第二天在吉隆坡,接下来会去槟城、马六甲、浮罗交怡。他们很期待去槟城,还想尝尝马来西亚的榴梿。

“你们对马来西亚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两人马上回答:“多元种族文化很丰富,各族人民融和生活的情景跟中国很不一样。”

“吉隆坡是个很多元、包容性很强的国际都巿。但很奇怪为,什么在机场或一些公共场所,很少看到穿制服的华人,机场工作人员或警察好像都没有华人,在餐馆就比较常看到华人面孔。”

左图:来自中国的自由行游客杨天一(右)与胡蒨蒨,对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深感兴趣。 右图:来大马工作了三年的尼泊尔客工Dambar,决定离开回家乡。
左图:来自中国的自由行游客杨天一(右)与胡蒨蒨,对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深感兴趣。
右图:来大马工作了三年的尼泊尔客工Dambar,决定离开回家乡。

民族特色,很易辨识!

记者问他们分得出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吗?

“华人面孔比较好辨认,不过,马来西亚华人讲中文的腔调,明显跟中国人不一样,有点台湾腔,或中国南部的腔调。肤色比较黑、妇女戴头巾的就是马来人,长得很黑的是印度人吧?”

他们对马来西亚人存有许多好奇,胡蒨蒨很好奇马来女性是几岁开始包头巾,杨天一则好奇为什么印度人好像都养很多小孩。

他们旅行前做了功课,上网看了一些关于马来西亚的网络文章,知道马来人在政策上占优势、华人和印度人人口数量越来越少。他们反问回记者:“会不会因为马来西亚华人一直来对中华文化传统保护得很好,形成自己的独立文化圈子,反而因此地位很尴尬?”这个问题,还真引人深思呢!

葡萄牙人:这里与家乡再无牵连…

独立广场旁的吉隆坡城市画廊门口,I Love KL的巨大装置艺术是许多外国游客拍照留影的热点,操著不同语言的各国游客,排队轮流拍照。一群青春无敌的年轻外国女生摆甫士拍合照,引来许多人目光。

记者上前与她们打招呼:“你们来自哪里?”“葡萄牙!”这群20岁的女生结伴来新加坡、马来西亚旅行,在新加坡玩了两个星期后,到访马六甲,然后来吉隆坡。

对于曾经是葡萄牙殖民地的马六甲,她们反而觉得没有什么“亲切感”,除了圣保罗山上城门遗迹以外,没有任何让她们能跟葡萄牙连结起来的东西。

Catarina Santos对吉隆坡独立广场赞不绝口:“我很喜欢这里的建筑物,很美丽!”Margarida Rego说:“跟新加坡比较,马来西亚更加真实,文化很丰富,这里的人们也很友善,而且思想很开放。”

Catarina却看着同伴说:“真的吗?我倒不认同。刚好相反,我觉得这里人比较保守。我们一班女生常常被男人盯着看或者吹口哨,感觉不是很好。”对于马来西亚阳光沙滩和热带小岛有无比憧憬,她们下一站想去东海岸的美丽海岛。

尼泊尔人:外劳,来这里很苦

从独立广场走去Medan Pasar,这里是尼泊尔、孟加拉、印度外籍劳工的聚集点,周末非常热闹。

来自尼泊尔的Dambar Luitel会说英语,愿意与记者聊天。他今年26岁,在尼泊尔是一名大学生,主修会计。他来马工作三年,干的都是体力活的粗工,打算三年合约完了后就回国去。一方面想家,另一原因是GST实行后,经济不景气,令吉贬值,他在马来西亚一个月挣1000令吉,换算后比在尼泊尔做会计的工作赚得少,倒不如回老家发展。

总结在马来西亚打工生活三年,他苦笑说:很艰难。他表示喜欢马来西亚的风土人情,却不喜欢某些法律,外籍劳工在大马有苦无处诉,辛酸不为人知。对马来西亚人的印象,他有点腼腆笑说:“华人很聪明、很勤劳,老是想着赚钱。马来人还满友善。”

Mazlee熬夜看完决赛,次日早起和妻子带着两个女儿,参与吉隆坡无车日早晨。
Mazlee熬夜看完决赛,次日早起和妻子带着两个女儿,参与吉隆坡无车日早晨。

用马来西亚的羽言说爱你!

我们是生长在同一个国度的人民,马来西亚是我们的家。

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理应像家人一样亲密,但我们的关系时而很近、时而很远……

马来西亚羽球选手打入决赛,离创造历史如此靠近,全国人民心情沸腾。

在这儿引用一位朋友面子书上看到的留言:“今夜以后,真的好想听见Negaraku在里约奥运馆上奏起。

看,大家还是很爱马来西亚的!其实我们从来没有不爱过。”

银以为傲,不分彼此!

37岁的马来大哥Mazlee和妻子,带着两个女儿参与吉隆坡无车日早晨。奥林匹克运动会有马来西亚选手的羽球比赛,他每场都支持,熬夜看完了决赛,再累也早早起来陪家人骑脚车。

我们的话匣子由昨晚李宗伟和谌龙的决赛打开。“虽然李宗伟、男双、混双没能拿到金牌,但我们并没有输!双打拿到银牌已经是破了纪录,很难得,而李宗伟打败了林丹,对谌龙也全力以赴,都值得我们骄傲,我们一点都不失望!”

对于马来人支持华人球员,他觉得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大家都是马来西亚人。家乡在柔佛的他,求学时代和工作环境都常接触华人、印度人。对于种族之间的刻板印象,他认为:“我觉得不管什么种族的人都一样,有好人和坏人,勤劳和懒惰的人,不应该分彼此。”

体育团结人民

马来商人莫哈末阿里交游广阔,身边很多不同种族的朋友。他和太太哈斯琳达是超级足球迷,每逢国家足球队有比赛一定进球场加油打气,甚至与球迷团出国支持。

他深深体会:体育无界线,能够团结人民。“你看,李宗伟打球,人人支持。以前国家足球队队长是华人、前锋是马来人、守门员是印度人、球员有锡克族、东马原住民,当国旗飘扬、国歌奏起那一刻,所有种族、宗教、政治因素都放在一旁,大家全心合力为国家加油。胜利的时候,华人、马来人、印度人都抱在一起,感觉多么美好。”

从前,马来西亚羽球队和足球队比赛,三大种族同场支持时。现在,足球队比赛除非打入决赛,否则平时很少看见华人球迷的身影。莫哈末阿里却认为,华人并非完全对国足不关心,虽然未必会去球场看球,但可能坐在电视机前看比赛,也是一种支持的表现。

有人说,奥运落幕,大家很快又打回原形,种族团结只是假象。

莫哈末阿里说:“我希望马来西亚人民不只因为体育而团结,也可以通过节庆、婚宴等各种活动团结在一起。”

Prema Suppiah、Syafarrah、Samundiswari和Valerie Chong是同事,也是经常相约一起吃午餐的饭友。
Prema Suppiah、Syafarrah、Samundiswari和Valerie Chong是同事,也是经常相约一起吃午餐的饭友。

食物把大家拉近

马来西亚人喜欢在餐桌上联络感情,食物把我们拉近。这样说好像有”不对”,因为宗教信仰关系,不同种族人民有各自的饮食禁忌,马来人不吃猪肉、印度人不吃牛肉、部分华人也不吃牛肉,要同桌一起吃饭好像很难。但,事实又并非如此。

由于马来西亚文化丰富多元,各族人民长期生活一起,彼此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形成各族都易接受、并习以为常的马来西亚式饮食文化。华人学会煮咖哩、椰浆饭,马来人也卖起猪肠粉、海南鸡饭、清真包点,印度嘛嘛煎饼、拉茶大家都爱。我们都有共同爱吃的食物,可以分享美食烹饪心得。

从英殖民地政府到独立后几十年,华人传统茶餐室很常看到各种族融洽一起用餐,华巫印三大民族食物可以共存在同一屋檐下。直到近二十多年,这样的情景越来越少……

生活茶餐室是吉隆坡少数还能看到各种族同桌吃饭的传统华人茶餐室。从1950年代开店至今已近60年历史,最初店名叫金兰,从海南咖啡店到卖杂饭,后来租出半间舖做洋服店,另一半由四兄弟共同经营煮炒、泡茶。

生活茶餐室午餐时间特别忙碌,半间店几张桌椅很快满座,顾客多是来自附近几家报馆和其他公司上班族,各种族都有:马来人、华人、印度人、锡克族。 马来上班族和印裔同事结伴而来,坐下向老板点餐:“Uncle,鸳鸯、kopi冰。”马来熟客都知道这家店的中式煮炒没放猪肉,穆斯林也能食用。

老板程昌贤从10岁起就在父亲的茶餐室帮忙。他表示,几十年前早期经营杂饭档的时候,顾客就已经是跨种族。后来他妹妹嫁给马来同胞后,茶餐室也开始没再卖猪肉,生意依然如旧,一些熟客吃了几十年,当中不乏已经成了达官贵人者。

愿各族和平共处

中年马来大叔Othman的脚车和帽子上插著国旗,手上拿着一把国旗。他身上穿着雪兰莪足球队球衣,一问之下是数十年的雪兰莪队和国家足球队的忠实支持者,最欣赏的足球员是前国家队队长拿督苏进安和传奇前锋莫达达哈里。

对于大马国足光辉不再,他感到可惜,觉得原因之一是现在球员拼劲不如当年。羽球队为国争光,他感到开心,并恭贺大马选手在奥运会取得令国人骄傲的成绩。

他来自甘榜格拉末,生活和工作上有华、印朋友,会讲几句广东话,比如:“去边度?”“几多镭?“我最大心愿是希望马来西亚可以一直保持安宁,不要有纷乱,各族人民和平共处。”

手举国旗、为国家队加油。
手举国旗、为国家队加油。

用幽默化解文化差异

20岁大学生Fatinizzati讲起奥运羽球决赛,心情还是挺激动。“虽然在决赛输了,但选手们努力拼过,取得银牌是很值得骄傲的事,他们没有辜负马来西亚人民,我们也不感到失望。”

她在学校有不少华人和印裔同学朋友。因为年轻,大家对于各自的文化充满好奇,平常也会互相交流,没有什么禁忌。她从华人朋友那里学会简单华语像:“对不起”,向印度朋友学淡米尔语:“En na ???”(为什么)。

文化差异可以是有趣的话题,华人同学看到她用红笔写名字会跟她讲不可以、不吉利!但她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华人朋友不叫她Fatin,而坚持叫她Izzati。经记者解释:Fatin用中文唸起来就像“发癫”,她才恍然大悟。

有缘,才能同桌吃饭!

这一桌四位女子是华巫印组合,Prema Suppiah、Syafarrah、Samundiswari和Valerie Chong是新海峡时报排版组同事,也是经常相约一起吃午餐的饭友。

四人彼此认识共事超过10年,感情融洽,无话不说。文化宗教背景差异从来不是障碍,反而是聊天说笑的话题,加深对彼此的认识。

Samundiswari和Prema举例,华人白事习俗比如出殡后不可给帛金、帛金必须用白信封装等,农历七月鬼门关开、晚上夜出要小心撞鬼等,都是Valerie告知的。Valerie指著Prema未吃完的炒米粉说:“我妈从小告诉我,吃饭如果不吃干净,以后老公会不靓仔!”其他三人初次听到这个华人禁忌,不禁哈哈大笑。

她们部门各种族同事都有,每逢节庆如华人农历新年、马来人开斋节、印度人屠妖节、圣诞节等,都会有同事带食物糕点来大家一起分享。马来西亚各族节庆特别多,几乎是一年到头都在庆祝。而各族一起共事另一个好处是,假期时可以互相cover。比如农历新年,华族同事休长假,巫印同事代班;开斋节、屠妖节巫印同事休假,轮到华人同事代班。

Prema有同感,从前各种族一起在华人茶餐室用餐的情景,越来越少见,不仅如此,年轻一代一起玩乐、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以前父亲在铁道局工作,我小时候住的地方各族邻居都有,从小和其他种族孩子玩在一起,大人们根本不用担心,因为各自妈妈都会帮忙盯梢。”她说:“但现在生活环境改变,邻居彼此不认识,关起门少交流,孩子们多是低头族,更别说有户外活动。”缺乏交流和认识,种族之间容易产生误会和猜疑,对于团结国民没有好处。

Rinna(右)穿上漂亮的纱丽,出席印裔朋友的婚宴。
Rinna(右)穿上漂亮的纱丽,出席印裔朋友的婚宴。

好心,创造好人好事!

Akmal是生活茶餐室楼上租户,利用顶楼空间做脚车工坊Cafe。他也是茶餐室熟客,常和顾客友人下来用餐、喝茶、聊天。

他当初经朋友介绍找到这家老店,感觉非常有趣,也很喜欢这里各族人民和睦共处的氛围。他本身喜欢结交朋友,身边友人和顾客各种族、包括各国人士都有。

关于“体育团结人民”说法,他表示认同但也指出,奥运结束、开心庆祝完毕过后,人们更应思考“团结”的意义,在生活当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很常先入为主,看到别人的差异,投诉别人和外在环境,不妨先省视自己内心和思想,是否抱着正面和开放心态去接纳不同文化背景和观念。”

他相信:“负负得负,正正得正。”好心态会吸引正面思想的人,凝聚成好磁场,创造更多好人好事。

别只放大缺点 多看看对方优点

“华人吝啬、马来人懒散、印裔老是喝醉酒”,这是对马来西亚人的刻板印象。

当抛开成见,才发现大家看似很不同,其实都有善良、真诚的一面,我们都可以成为好朋友。

互相尊重,包容不同习俗

莫哈末阿里来自柔佛麻坡,自小就喜欢与友族做朋友。小时候左右邻居分别是华人、印度人,他放学回家会去印裔邻居家吃饭,农历新年向华人安娣讨kuih kapit吃。中学时代的华印族同学至今还保持联络;工作、社交也接触许多友族,常同桌吃饭喝茶,关系好到可以开玩笑叫对方“soh cai(傻仔)”、“macha(襟兄弟)”。

他活跃参与社区活动,应神庙邀请参与宗教节庆,出席华印朋友丧礼婚宴也毫无避忌。身为穆斯林,他不持香膜拜,但会旁观仪式进行;在丧礼上默哀、向往生者家属致哀,在婚宴上与其他宾客举杯饮胜,他以果汁代酒。

和谐同处,是我们的光荣

他表示,其实伊斯兰教义里面并没有说穆斯林不可进入神庙教堂,也不阻止穆斯林出席其他宗教仪式,甚至鼓励与其他宗教信仰者交流。只是有些人对其他宗教不了解和少数极端主义者自己心怀排斥。“完全没有问题,在于自己本身如何看待,行为没有逾犯宗教教义,为什么不可以呢?”

庆祝开斋节时,他大开门户请各族邻居朋友来做客。他甚至有几年以东道主身份,在社区主办华人农历新年新春活动,从布置地点、安排宴会餐饮、请醒狮团来表演舞狮、邀请居民都一手包办。“出席者有五六百人,非常热闹,大家都很开心。食物方面,我们请华人餐馆准备中餐和捞生,也另外安排几桌素食照顾非华裔宾客。”

互相尊重和包容,是马来西亚多元种族和谐生活的核心精神。敞开心怀与友族同胞接触相处,用开放思想接受彼此宗教文化的差异,一些误会和问题可以通过真诚沟通来解决。他个人经验是,很“敏感”的事情其实也可以不那么敏感,比如他曾协调过华人居民与隔壁surau清晨叫拜声的扩音机音量问题。

他与妻子喜欢出国旅行,常被外国人问道:何以不同种族的马来西亚人,可以和睦一起生活?他都会以身为马来西亚人感到光荣。“可以这么说,除了五一三事件以外,我们马来西亚种族关系一直以来都很和谐,引起纷争的是某些更重视个人权力和利益的人。”

Jo有很多马来朋友。
Jo有很多马来朋友。

印裔邻居如同家人

卓淑雯(Rinna)的小时候,父亲有许多印度朋友,对印裔并不陌生,较深的缘分则是中学时代田径队教练视她如女儿,两人关系好比契爷和契女。

8年前,她嫁去巴生定居,左邻右里都是印裔,反而结交到许多情同家人的好朋友。印度同胞爱热闹、真性情,一年里头数不清的节庆和婚宴,都会邀他们一起庆祝。他们和感情要好的印裔邻居还会一同去旅行,就像彼此家庭的一部分。

她与先生都喜欢和印度人做朋友,又爱吃印度餐,农历新年open house,他们家请印裔朋友妈妈煮咖哩,人家吃中餐,他们吃印度餐过年。

对于“印度男人喝醉酒就打老婆”的负面刻板印象,她认为不能一竹竿打翻全船人,她印裔朋友当中,不乏滴酒不沾和疼爱家人的好男人。“很幸运的,我认识的印度同胞都是好人,虽然大家宗教信仰文化不同,都能够做好朋友。与其说是邻居,他们更像家人。”

她两个孩子从小就习惯见到印裔,不会像一些华人小孩看到“黑皮肤的人”就会害怕哭闹。她的孩子和邻居印裔小孩是青梅竹马,天天一起玩,节庆时穿上传统印度服装打扮成“印度小孩”,引得大家赞不绝口。

种族间本无事 努力守护和谐
尊重信任 互相包容

Jo Leong是吉兰丹华人,小学唸华小,之后唸国民型中学,虽然生长在人口95是马来人的环境里,从小到大都少与马来同胞交流。直到她步入社会,工作环境接触的绝大部分是马来人,才开始有越来越多马来朋友。

她与马来朋友相处得非常好,说一口流利吉兰丹腔马来话。很多时候,她的马来朋友会开玩笑说:Jo是华人吗?她跟我们是一伙的。看到我跟华人讲华语,会调侃她说:Eh,你会说中文的啊?

她是基督教徒,反对伊刑法,但这并不影响她与马来朋友之间的交往和感情,甚至可以和马来朋友自由讨论宗教。“当然,有很多保守的马来人,但也有思想很开明者,许多敏感话题都可以拿出来讨论,前提是互相尊重。”

彼此了解和信任,才能成为朋友。她与马来女性朋友一起运动、跳zumba,在更衣室里,马来朋友可以在她面前穿着运动内衣。到马来朋友家做客,朋友在她面前也会很自在地没包头巾。“女穆斯林包头巾是遵守伊斯兰教条,就像我们其他宗教也有各自教条,无需去批判别人。但若她们肯让非穆斯林朋友看到没包头巾的秀发,是一种很大的信任。”

跨宗教互助

Jo指出,很多人对吉兰丹华人的处境,误解多过了解,宗教课题常常被媒体放大作文章。虽不能否认某些方面是有所限制,也有思想偏激的马来人,但吉兰丹有全东南亚最大的卧佛庙、基督教堂挂著大大的十字架,友族对华人在巿场卖猪肉抱持比其他州更开放的态度等,却是常被人忽略的事实。

许多吉兰丹华人和马来人相处很好,Jo深有体会。吉兰丹德教会换义肢活动惠及各种族残障人士,马来穆斯林主动去庙里帮忙煮食做志工,完全没有禁忌。她的个人观点是:制造种族问题是一些有心人的政治把戏,种族和睦关系需要人民用心守护。

对于马来人工作懒散、不爱存钱、娶四个老婆,她觉得,吉兰丹马来男人不爱出外工作,反而马来女性更勤劳、很有生意头脑。“很多马来人确实是赚四令吉,今天够吃用就不会追求更多,也很少为未来打算。正面说法是他们乐天知足、安于现状,负面说法就是懒惰、无大志。”

至于马来男人娶四个老婆,朋友与Jo分析过,其实很多人包括男穆斯林本身,都误解这个被伊斯兰允许的教条。据她了解,穆罕默德娶四个妻子,最初原意是帮助照顾因战争失去丈夫的寡母孤儿。

寻回童真色盲的眼睛

记者在吉隆坡巿中心做街访时,碰见一班友族街拍摄影发烧友,随口聊起来,有感Jalan Silang这条街,景色太不像在马来西亚,反而像在某个南亚国家。明明身在自己家乡,却仿如身处异国。

Nor Razi Misran说,马来西亚文化远不只华巫印三大民族,南亚、东南亚外籍劳工文化融入,使我们的社会更多元化、更精彩。仅是一街之隔,就像到了另一个国家,对爱好摄影的人来说,有拍不完的题材。

Dato Arif Abubakar是退休的公务员,来自霹雳打巴。1957年,他是二年级小学生。他难忘马来亚独立前夕在家里听著收音机广播,一边听见森林里隐约传来马共和武装部队驳火的枪声。五十多年来,他目睹马来西亚变迁,当年看着新村被铁线篱笆围起来,小镇、村落有警察军人驻守,如今住宅区也围起了高高的围篱,不同的是,驻守的变成了外籍保安……

我们国家的人民是越来越团结,还是越来越陌生?Razi传来当天街拍摄影作品,没有“颜色”的黑白照片画面,反而更和谐、宁静。想起已逝马来导演雅丝敏阿末曾拍过的国庆日国油广告,华族小男生含羞表白很喜欢他的马来好朋友,广告打出:小孩都是色盲。颜色,不应该是区分我们的理由,因为你、我、他都是马来西亚人。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