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史光宏:驶过印象── 识字教学,感受汉字的温度 | 中国报 China Press

郭史光宏:驶过印象── 识字教学,感受汉字的温度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育应该引领学生在人类文化的浸润中,领略其美丽姿态和无限魅力。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我们不能挖掘出汉字构成的文化特征和意蕴,只将其作为简单的信息符号来处理,识字教学就变成了死记硬背或者‘活背巧记’的技能之学,那么汉语丰盈的文化内涵、灵动的文化精神就会在语文教学中枯萎、流失。”



——中国特级教师徐世赟

七月份开始,每天花十分钟让学生练习写字,一天一字,一字一行。不求写多,只求一笔一画,结构匀称,认真用心。配合写字练习,以部首、结构或内容为单元,每周挑选一组汉字。有一回,以“女部”为主题,让学生习写四个字:女、姐、妈、妹。临周末,吩咐学生回家搜索其他“女部”的字,多多益善。返校当日,课堂上分享交流。

先是板书“女”,让学生想一想,这个字在古代是怎么写的。其实,在年头就已讲过汉字的由来,从“结绳记事”讲到“仓颉造字”,但时间一久,怕他们忘记,又讲了一遍。没想到,好几位学生都仍牢记心中,还能说出“日”、“月”、“水”等的甲骨文图形,让我喜出望外。



接着,在黑板画上甲骨文的“女”字,让学生观察和想像,说说看到什么?嘿,有人看到人头了,有人看到人手了,有人看到人腿了。这手呀,怎么是交叉的?这腿呀,怎么是向内曲的?于是亲身示范,在汉字旁摆了个相似的姿势,再让学生观察。大家都异口同声——“像!”一个双膝跪地,双手合抱的女子形象,出来了。

然后,写上金文的“女”,再到小篆的“女”,最后是楷书的“女”。一笔一画,原来是如此演变而来的。有学生问,“老师,那么‘男’呢?”“老师,那么‘公’呢?”见大家兴致勃勃,暗自窃喜。问他们,“这些啊,老师得查了资料再跟你们分享。你们有兴趣啊?”再次异口同声——“有!”汉字的故事,还挺有吸引力的嘛。

引出了“女”的字源演变,接着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搜索成果,看看大家都找到哪些相关字。有的靠记忆找到几个,有的靠字典找了四十多个。让他们念出那些能认且能读的,大声读出,我写上黑板。一个接一个,没两下就写了二十几个。让他们看看黑板上的字,说说哪些和“女”有关,怎么个相关法。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逐一发言,乐在其中。

姑、嫂、姨、妈、姐、妹、妃,显而易见,都是女人。本来还想说一说“形声”的概念,但说了一个字,发现学生不是很明白,就不勉强了,待积累渐多,再谈不迟。就此阶段而言,让学生感受汉字背后的故事,意识到字和部首有所关联,足矣。

郭史光宏 一个长大了的儿童,一个爱思考的教师。期望能在浮躁的世道,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