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故事‧回归老祖宗原始社会 土人造土屋 | 中国报 China Press

主题故事‧回归老祖宗原始社会 土人造土屋

绿善林创办人张绿珊(左)和学员一起学习造土屋。
绿善林创办人张绿珊(左)和学员一起学习造土屋。

报导、摄影:谭络瑜(部分图由林川汶与宋景会提供)



向往住进山林里当“土人”的现代人,特地从泰国净土村请来大师教课,亲自动手建一间纯天然的土屋。 土人造土屋,好不快乐!

推动绿色生活、绿色教育的非营利组织“绿善林”,搬到雪州乌鲁音附近的山林里,正式打造马来西亚第一个生态村。当绿善林创办人张绿珊(Sharley)告诉记者这个好消息时,就期待有机会去当志工,参与生态村的创建过程。

今年8月,绿善林特地从泰国南部乌汶阿索净土村邀来朴门老者(Mairom Thamaehati-Asoka),给学员上一堂“建造土屋”课程。可惜记者因为工作关系,无缘趁此难得的机会亲身参与。当终于敲定访问日期,老智者已完成课程回国,而且土屋已经建到一半了。

来到绿善林生态村地点,惊喜地发现几个月前第一次到访所见的荒芜山林,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本杂草丛生的树林平地,搭建了第一间亚答屋,小土坡上建起了一间木屋,木屋旁边的土屋开始成形。原本无路的斜坡,锄建了自然梯级,方便上下。最大进步是成功找到水源,把山水引到屋旁,再也不必托水上山。



我与绿珊、长期志工咏杰坐在木屋平台竹子编的地板上,其狗儿在台底下纳凉。看着眼前像童话故事“糖果屋”造型的小土屋,觉得颇不可思议。为什么这样的土屋会出现在马来西亚山林里?为什么要建土屋?

就地取材,自给自足

三年前,绿珊毅然结束美容院生意,创办绿善林,最大心愿是回归自然,隐居深山当“原始人”,过简单纯朴生活。当梦想遇上现实,波折重重,挑战不间断。她与有共同志向的同伴们一路走来,甚不容易,但也遇上许多贵人支持,坚持朝理想走下去。机缘巧合之下,获得有心人租借一块十英亩的山林做为开发生态村,终于向建立生态村的梦想贴近一大步。

绿珊理想中的生态村,不是打着eco那种舒适的现代住宅区,而是真正凭居民之力、亲手打造理想家居,尽量使用自然材料建造房屋,自行种植养殖,过自给自足的绿色生活。

“我们提倡回归古老文化的开村法,让文明时代的人们有机会体验古代祖先们插旗开山辟路建村的过程。”

建造屋子就地取材,利用亚答、竹子、泥土做建材,省下不少钱。接下来慢慢开垦种植食物,尽量自供自足。“由于每样事情我们都主张自己亲手做,不请人只靠志工帮忙,所以进程很慢。”

绿珊表示,绿善林生态村的理,是一切顺其自然形成。“一步一步慢慢来,先建第一间屋子,然后第二间。欢迎其他有同样理念、想住进来的人加入,建第三、第四间……当有了十个家庭以上,生态村就自然而然形成。”

做土屋之前先学做土人,老师教学员们缝制自创的土人服装。
做土屋之前先学做土人,老师教学员们缝制自创的土人服装。

生态村,科技大自然共存!

现代城巿人不比我们的祖先刻苦耐劳,即使再能吃苦的志工也受不了。绿珊回想开山初期,苦寻不著水源,志工忍受不了日晒雨淋、白天被蚊虫叮咬、晚上住在酷热帐篷无法入睡而先后离去。她一度感到彷徨,在最迷茫的时候停下脚步思考,找到方向和勇气,重新出发。

所幸最艰苦的开荒时期已经过去,栖身处开始成形,大师和学员、志工们来帮忙,家长也带着孩子来体验。生态村踏出了第一步,接下来需要更多人支持、灌注爱心,慢慢成长。

“生态村如果做得好,对社会能起到教育作用,所以我们会在建村的不同阶段,开放让公众来学习。”

绿珊分享,我们祖先建村有过程,首先选定合适地点,第一步是建造简单的庇护所和厕所;第二步,找水源。第三步,建屋子。第四步,开田种菜,自供自足。

她表示,决定造土屋是因为用泥土混合牛粪、稻草建的土屋非常天然,材质便宜。山上没有电源,电源靠太阳能板,水源来自附近山上河流,生活成本很低。“没有电流供应,有时反而更好,没有冰箱,就不会买太多食物储存形成浪费,而且也会使人想办法,比如用古老的土埋法储藏。”

生活在21世纪,很难回到过去祖先们的原始生活。绿珊并不排斥善用现代科技,比如手机、电脑,但试图在科技文明与自然古老智慧之间找到平衡点。她希望建造生态村的过程,先从原始点开始体验,慢慢进化,打造一个与大自然和平共存共荣、能够启发社会的绿色村子。

泰国朴门老智者(Mairom Thamaehati-Asoka),受绿善林邀请来教导建造土屋。
泰国朴门老智者(Mairom Thamaehati-Asoka),受绿善林邀请来教导建造土屋。

生活可以很简单
行李不必带太多

来自马六甲的特殊儿童学校导师林川汶,是参与建造土屋课程的学员之一。完成五天课程后,她在网上分享了这次难得的体验。

“在年头的时候,就一直期许自己有美好的30岁。我一直送给自己很多礼物,而每一份礼物都需要自己踏出第一步去实践。我专挑没接触过的领域,因为那种未知的感觉,似乎让心脏扑通扑通地跳,告诉自己:我在生活。”

“造土屋是什么来着?我不知道。听了二姐转告有造土屋的课程,上网看一看,就一见钟情!直觉告诉我,这个课程有:冒险、体验、探索、动手、学习、大自然,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啊! ”

用不到三分之一

入山当学徒建土屋,川汶出发前收拾行李,如临大敌地打点了好多东西:急救小药包、缝纫针线、晚上照明手电筒、头灯、充饥之备用干粮、维持体力的灵芝保健品、清洁防晒保湿用品等等。结果最后只有牙膏、洗面乳有在用,护肤品通通用不上,直接在瀑布冲洗头发身体,直接用泥涂上手脸当防晒。带了一大堆衣服,只穿了不到三分一。她才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很简单,身外物很多用不上,带了也白带。

上课的五天一点也不轻松,很辛苦但也很好玩。“老师、师母和负责人Sharley引领我们七个来自不同背景、领域,有着不同理念的学员和两位长期义工,一起学习建土屋。我们齐心协力之,还玩乐不少!”

学员当中有老师、房地产中介、传销人员、广告设计师、将要到澳洲留学的大学生,加上志工家长、UPSR考生,大家不分你我、分工合作。刚好碰上水果季节,他们天天在附近果园拾榴梿、摘红毛丹、山竹、尖不叻,大饱口福。

碰上水果季节,山中每天都可捡到很多榴梿。
碰上水果季节,山中每天都可捡到很多榴梿。

重新认识古老智慧

土屋构造原理模仿鸟巢。首先用较粗的木材做主架,然后用较细的树枝一枝枝上下左右交错,编织成蘑菇形状。再将泥土混合水加入牛粪、干稻草制成泥砖,用点力度舖上树枝骨架再压平。等第一层泥墙完全干后,再上第二层墙,必需舖到大约一只手的长度厚才算完成。舖墙很花时间和人力,五天结束了,学员们第一层墙都还没盖好……

根据老师解释,干稻草与泥土混合一起可以防裂,有机牛粪在印度用以制作肥皂及药物,也是建房屋的天然材料,无毒素、无臭味、防水,建好后是“会呼吸”的有机房子。古人的智慧,让现代人大开眼界,可以重新认识学习古老智慧,是何等难得的机会。

让川汶感动的是,已经76岁的Mairom老师和年轻师母Roong亲力而为、身体力行,示范教导传授建土屋的知识。“老师是艺术家,他将宇宙赐给人们、藏在大自然里的智慧运用在生活上。”

五天里,她也学会了几个简单的泰语名词,比如Mairon是树影、Roong是彩虹、Nam Tok 是瀑布、金木水火土分别是lom、mai、num、fai、din。

从山上回来后,心里挂念著山上的家,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回去!


假期乐当泥娃娃
来时害怕别时不舍

多少儿时建的城堡被海浪淹没了?多少儿时的快乐泥人已成回忆?这个学校假期,“绿善林”开放土屋建造体验,让爸妈及孩子们变成泥人建立城堡……

玩泥沙,是很多人最爱的童年游戏。但成长在与大自然隔离、疏远的环境,别说玩泥沙,平常要是脱掉鞋子走在泥地上,爸妈也会阻止:“太脏了!太危险,会受伤!”其实,爸爸妈妈自己也会偷偷怀念赤脚玩泥沙的岁月吧?

当绿善林在学校假期开放造土屋亲子活动,让家长带孩子们来体验造土屋,光明正大地玩泥沙,反应非常热烈。连续9天活动,来了约百人,家长和孩子们玩泥玩得很开心,尽兴而归。

张绿珊说:“很多初次接触大自然,体验在户外劳动的小朋友,一开始都会因为不习惯或害怕而哭。可是当活动结束要回家时,他们又会因为舍不得离开而哭。”

张绿珊(左)为小朋友示范如何把泥弄成泥球。
张绿珊(左)为小朋友示范如何把泥弄成泥球。

不怕脏不怕累,抹牛粪涂墙

妈妈徐秀红(Venessa)第一次带孩子,11岁的儿子钟浩彦和8岁的女儿钟巧仪参加绿善林的亲子活动。她是看见朋友在社交网站分享绿善林活动贴文,便相约三位妈妈友人带着6个孩子来体验。

她觉得与其让小孩在假期待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不如带他们到户外活动,可以体验新事物、学习新知识。“老师在学校里教很多知识,但理论和实践是两回事,孩子们亲手做过的东西会更记得,通过手作累积的经验更宝贵。”

造土屋必须花很多力气踩泥、混合泥土稻杆牛粪制造泥砖,一切都是新鲜体验。大人小孩都是第一次摸牛粪、搓泥,从最初的战战兢兢,怕牛粪有臭味,到后来不怕脏、不怕累,越玩越起劲。

她本身是城巿里长大的孩子,除了假期去海边,中学时试过去露营以外,平常没有机会在户外玩,所以也是第一次赤足踩在泥里,玩泥沙玩得不亦乐乎。“踩在泥里的感觉很爽!”

孩子玩得像小泥人,妈妈并不觉得脏。“泥土是天然的,其实这种脏并不会怎样,只要用水就可以洗干净,大不了回家再洗过。”玩了一天,大家到瀑布去嬉水冲凉,身体衣服没两下都冲洗干净了,还可以把脚泡在河里让小鱼亲吻,享受免费foot spa。

孩子爬高砌泥墙,妈妈也不担心危险。“有大人在旁边小心照看,也有提醒孩子们注意安全,发生意外的几率很小。”她放手让孩子从小去体验许多事情,培养孩子独立、主动学习的精神,而且懂得照顾自己的安全,她很放心。像11岁的儿子吃完午饭,主动提出想学起火,请绿珊阿姨教小朋友们用树枝起火,又学会了一项技能。

“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体验,觉得很新鲜,对土屋和大自然充满好奇,儿子还说下次想再去露营过夜。”Venessa期待下次假期再带孩子去玩乐,学用自然花叶做艺术泥砖、用竹子做汤匙。

在大自然里放松,玩乐中学习,分工合作同时培养亲子关系,造土屋并不仅仅是建屋子而已,而是拉近人与人、人与土地关系的自然课室。

 徐秀红(戴眼 镜者)带两名孩子(前排)一起造泥屋。

徐秀红(戴眼 镜者)带两名孩子(前排)一起造泥屋。

绿善林长期志工林咏杰(左)带领小志工们建土屋。
绿善林长期志工林咏杰(左)带领小志工们建土屋。

保护大自然,靠下一代

回归大自然过简单生活,是许多城巿人的梦想,但真正有勇气放下事业,离开熟悉的城巿,住进山林里,还不是人人能做到。绿珊明白,大家都有各种各样的责任,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虽然如此,家长们还是可以在周末假期带孩子到山林里体验,在活动里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

绿善林在建立生态村的同,将致力推广绿色教育,因为她相信,保护大自然要靠我们的下一代。“小朋友最重要,因为下一代孩子将是未来的发展商、亿万富翁,今天教会他们爱护大自然,未来他们才会珍惜、保护大自然,改变地球的命运。”

她表示,每一次亲子活动并没有刻意做主题教学,主张让爸爸妈妈和孩子们一起玩乐,从玩乐中体验。“来玩就够了,喜欢就好了。很多知识和智慧早已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家长只需要带孩子来发现。”

绿善林通过办PaMaKids绿色亲子活动筹募经费,也开放让志工来打工换宿帮忙建村。更多活动详情,可浏览面子书:Green Life Project《绿善林》

泥屋终了时,又回归大地

土屋或泥屋,是人类建筑史的古老智慧,从前跟环保扯不上关系,建土屋主要原因是:取材方便、造价便宜。现代人讲求环保,回头仿傚古人造土屋, 这种建筑技术倒也成为未来发展绿色房屋的参考。

这种工法的材料全取之于自然,所需的土方来自挖土产出的粘土,竹片、树枝就是钢筋,做成梁、柱,外铺稻杆、土、砂、牛粪等,层层叠叠,用泥土胶着、固定,最外层再涂敷牛粪使之硬化。

建材都来自于原始大地,未来就算泥屋的生命周期终了,去处就是回到一旁的水池,成为可以继续耕作的农地,真正达到尘归尘、土归土的境界,让土地可以生生不息使用下去。

20160925heart50

20160925heart51
一间土屋的落成

1.找牛粪:为了找到合用的有机牛粪,他们和老师跑了好多家农场,终于找到不吃饲料、纯吃草的牛只。

2.搓牛粪:有机牛粪有很多纤维和益菌,混合泥土舖,干后完全没有异味。

3.收稻草:这一车的干稻草来得不易,需要来回五小时车程才能获得。

4.泥混稻杆:土屋用稻杆、牛粪导水,不用化学防水剂。

5.环保艺术:土屋以环保为概念,造型独特朴实,乍看犹如地景艺术。

6.通风调温:土屋的通风口,有助空气流通和调节温度。

7.屋内自然凉:土屋冬暖夏凉,即使在大热天,室内温度也保持在26度左右,相当凉快,不需安装风扇冷气。


墨西哥人鲁本科特斯主导马来西亚“地球之舟”建造项目。
墨西哥人鲁本科特斯主导马来西亚“地球之舟”建造项目。

艰辛如筑长城
用垃圾盖地球之舟

在森美兰州某原住民村外,一幢造型奇特的白色圆锥形双塔,耸立在河边,远远看去,有点像教堂,又有点像巨型土窑。不说不知,这是结合许多人力和心血,才打造成的马来西亚第一座“地球之舟”!

烈日烤晒之下,汗如雨下,双手握著铁铲,一铲、一铲把沙装满“鸡公车”,然后使尽吃奶之力,把沉重的鸡公车推到轮胎墙下面。其他志工把沙填满沙包,然后将一个个几十公斤重的沙包,一圈一圈、一层一层排列堆起来,建塔墙完全依靠人力,艰辛如同建长城。

我是小角色,负责最简单、轻松的工作:运沙,从早上到天黑,来回铲沙、运沙。沙堆仿彿永远铲不完,沙包仿彿永远填不满,高塔增高一寸是志工们流了无数汗水的成果。偶尔沙包排歪了几公分,被督工检查发现,必须拆掉重做,心血白费,欲哭无泪,也只能咬紧牙根重新再来……

去年11月,因为好奇,应朋友之邀一起去做志工参与建造“地球之舟”,第一天就暗自后悔。平日坐在冷气房里敲键盘,第一次在烈日下做粗工,才知道地盘建筑工人的辛苦。一天下来全身虚脱、脑袋一片空白,吃完饭就在营帐里倒头大睡,第二天一早又起来,重复做着一样的工作。当了三天志工之后,双手起茧,全身肌肉足足僵痛了一整个星期,从来没有如此累过。

建房子,有必要这么费劲、这么折腾吗?请一班外籍工人,花几个星期就可以建好一间平房,为何这群人舍易求难?答案是:因为这不是一间普通的房子!

屋子备有雨水收集槽和净水处理系统。
屋子备有雨水收集槽和净水处理系统。

室内这个空间将用来种花草树木,即是小花园和菜园,也是污水处理系统。
室内这个空间将用来种花草树木,即是小花园和菜园,也是污水处理系统。

地球之舟建筑理念

地球之舟(Earthship)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建筑师麦克莱诺兹提出的一种房屋建筑理念。它蕴含着建筑师希望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承载人类在地球上更好居住的梦想。麦克莱诺兹为了扭转现代建筑的方向,创造了一种长在地上的房子,水、食物、光都来自大自然,它像个生物体,有自己的生物链循环,他们把这种房子叫“地球之舟”。

理念

世界上找不到相同的地球之舟,它们都根据当地材料和环境来建造,但遵循6个理念:

1.建材:使用现代社会的废弃品做主要建材:废轮胎、玻璃酒瓶、易拉罐、塑料瓶等。

2.电 :所有用电均来自自然,如太阳能和风能。

3.温度:靠太阳光,空气流通,热储备建材调节温度。

4.水:靠雨水收集系统,自己产生饮用和灌溉用水。

5.排污:净水至少会被循环使用四次,最后靠排污分解系统自行处理废水。

6.食物:房内温室出产的蔬果粮食,足以满足居住者的需求。

发展历程

1977年,第一所地球之舟诞生了。房子内部就跟任何现代房屋一样,有设备齐全的厨卫,优雅的装饰品,温馨的实木家具。

2005年,印尼海啸爆发后,用当地能找到的一切材料,以低廉的造价建起了一系列地球之舟:轮胎和瓶子筑成的墙非常厚实,足以抵抗九级地震;弧形的结构能最大程度地分散海啸带来的冲击力。

2007年,地球之舟在荷兰兴起于东部小镇奥尔斯特;2013年3月欧洲开发首片地球之舟小区,有40位成年居民申请了这块地,并正动手建筑自己的未来环保小屋。地球之舟在世界不同角落经过因地制宜的改造,到目前为止,全球一共有大约有1000座这样特别的房子竣工。

可容纳50人的大厅,将成为村民们的公共活动空间。
可容纳50人的大厅,将成为村民们的公共活动空间。

最大挑战在人力众志成舟!

协助和指导当地人修建地球之舟的鲁本是墨西哥人,他放弃优渥工作,定居东南亚一带,致力推行永续生活概念,马来西亚地球之舟是他主导的其中一个项目,另外,他也为企业公司担任永续环保顾问。

他到美国新墨西哥州向地球之舟发明人麦克莱诺兹拜师学习,是目前马来西亚唯一受训的地球之舟导师。

鲁本曾为菲律宾海燕台风灾民建造地球之舟,过程同样不容易。他表示,在马来西亚建造地球之舟,最大挑战在于“人力”,大多数志工都是城巿上班族,不习惯劳力工作,使得建造时间也拉长许多。

回忆过去11个月,建造过程有许多挑战,面对资金、人力不足、技术问题,也有信心和耐心耗尽,差点撑不下去的时候。一关一关克服,终于众志成城,做到了别人眼中不可能的事,他心感骄,同时也感激所有志工、赞助商、捐款人的参与,没有“人”,马来西亚地球之舟不可能完成。

他也希望,接下来很快再有第二、第三座地球之舟出现在大马国土上。更多有关马来西亚地球之舟详情,可浏览面子书:earthshipmalaysia。

看到很多再次利用的材料,这也是这种房屋环保理念的另一种体现。
看到很多再次利用的材料,这也是这种房屋环保理念的另一种体现。

珍惜能源,建设明天

“地球之舟”(Earthship),是1970年代美国建筑师麦克莱诺兹(Micheal Reynolds)提出的一种房屋建筑理念,是一种零污染建筑,类似生态球。可以说是用尽可再生“垃圾”建造而成的,能源供应主要靠太阳能电池板,住户可以完全不依赖电力系统而自给自足地生活,而且人们自己种蔬菜,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2015年9月,“为明天建设”(Build for Tomorrow)项目主导人鲁本科特斯(Ruben Cortes)与一群志工正式建造马来西亚第一个地球之舟。这座革命性房屋坐落在森美兰州日拉务Temuan原住民村,由村民自资加上募款,连同志工们合力建造。

经过漫长的11个月,地球之舟终于建竣并移交给屋主。屋主家庭正式迁入之前,于今年8月22日,举办了一个小而温馨的庆祝会,召集曾经参与过建屋过程的志工们回来相聚。

走入自己有份奉献汗水劳力建造的地球之舟参观,惊叹万分。我向负责导览讲解的鲁本说:“难以相信(Unbelievable),居然建成了。”他微笑回答:“It is believable。”地球之舟理念值得相信、实践,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克服挑战和磨难之后,最美好的回报就是这一刻。

房子开有天窗,用来调节冷热空气,室内保持凉快舒适的25度恒温,不需要安装冷气机。
房子开有天窗,用来调节冷热空气,室内保持凉快舒适的25度恒温,不需要安装冷气机。

牢固防灾,住百年没问题

马来西亚第一座地球之舟由两个圆塔(房间)和中间可容纳50人的大厅组成,内有厨房、浴室、室内小菜园,备用太阳能发电系统、雨水收集过滤净化系统、污水处理系统。

地球之舟用超过800个废轮胎、2000个沙包、上千个玻璃瓶、铝罐、回收广告布条、木箱、木材及其他材料再循环利用建造而成。整个计划费用接近5.5万令吉,主要用于购买建材(太阳能板、蓄水箱、门窗、内墙、地板)、交通运输以及聘请当地村民为全职工人。

地球之舟建造过程开放让志工参与,完成后是属于原住民村人的私人住宅,以后不对外开放、谢绝参观。记者把握难得机,好好参观一番,听屋主Leton讲解屋内外的每个设计概念,以及建造过程中发生的点点滴滴。

Leton说,亲自造屋过程可谓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最辛苦莫过于最初堆砌轮胎墙,用沙填满轮胎后必须用人力搥平,非常耗时耗力。最惊险是沙包墙倒塌,他差点被压在下面,幸好反应快,逃过一劫。

地球之舟非常牢固,可以抗天然灾害,住上百年也不会损坏。祝福Leton与家人日后快快乐乐在此生活,一代接一代住下去!


宋景会(前排左二)与其他志工们偷闲休息。
宋景会(前排左二)与其他志工们偷闲休息。

汗水交织快乐
为人造一个家

他们是完全没有建筑经验的城巿人,大热天下挥汗做苦工造屋子,亲眼看着房子平地而起,个中滋味和满足感非言语能够形容。

每一位志工看到完成后的“地球之舟”,都有难以言喻的感动,那些劳动艰辛的日子不堪回首,汗水和快乐交织的回忆又格外甜美。

好几位志工说,每次来干完几天活后,逃回去城巿,暗自发誓再也不来了,可是一有时间,又会自动来帮忙,甘心受罪。如是,有些人从头到尾参与了整个建造过程,目睹地球之舟一点一点成形。

建筑工程师宋景会是其中一位长期奉献的志工。他与Epic Home工程师友人们为吉兰丹水灾灾民建造屋子,也来“地球之舟”做志工。相比起三天内就可为灾民盖好一间屋子,“地球之舟”花费的时间无比漫长,投入的人力巨大,但其环保概念非常值得参考。宋景会除了付出时间和劳力,也用相机记录了地球之舟的建造过程。

地球之舟建造过程

1.收集:志工们到回收站收集玻璃瓶、铝罐等可再用材料。

2.切割:志工们切割玻璃瓶。

3.玻璃瓶墙:全屋的墙壁没有用一块砖头,全部以玻璃瓶、铝罐和洋灰砌成。

4.旧轮胎:小屋外墙主要由旧轮胎填沙造成。

5.底层构造:屋子不打地基,最底层为填沙的旧轮胎,然后沙包一层层向上堆叠。

6.堆沙包:层层叠叠的沙包形成拱形穹顶。

7.成形:圆锥形的房间外墙,涂上洋灰,大功告成。

20160925heart31

20160925heart32

20160925heart33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上则新闻 印第苍狼:铮铮华竹 下则新闻 妈咪粥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