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奖议论(完) 大环境下的趋势 | 中国报 China Press

金马奖议论(完) 大环境下的趋势

今年新出炉的金马奖影帝范伟和同获奖的影后周冬雨、马思纯。
今年新出炉的金马奖影帝范伟和同获奖的影后周冬雨、马思纯。

文:杨剑



本届金马奖的重要奖项落在中国影人身上引起热烈讨论,但如果能够温故知新,大家其实可以从金马奖历年来最佳影片的项目来了解这个影展因环境变迁的不同取向。特别是目前中文电影版图因中国崛起而起了巨大的改变,中国作品及影人继续在这个影展中有巨大的影响力其实是顺理成章之事。

半个世纪前金马奖开始年代,中文电影都是华语对白,包括香港制作在内。当年的电影势力由香港电懋和邵氏两家公司瓜分,所以62年的首届和63年的次届的最佳电影分别由这两家公司的《星星、月亮、太阳》和《梁三伯与祝英台》赢获。但过后电懋公司的老板陆运涛在64年不幸因空难而死,香港电影元气大伤,邵氏独大后作品倾向纯商业化,而适逢台湾道地台语片开始没落,华语片因无法创新而开始疲态毕露。

这时属于政府的中影公司祭出“健康写实主义路线”而击中民心而一呼百应,台湾片卒一洗颓风,从此本土电影站稳了脚步,往后二十多年的最佳影片几乎全是台湾制作!包括65年开始的《养鸭人家》,而连续下来的《西施》、《我女若兰》、《路》和《小镇春回》等。



资深影迷应该记得,中文电影蓬勃的六七十年代,金马影展有一定的权威性,是优异中文电影的标杆。

但进入80年代,台湾电影在海外的市场被港片击得溃不成军。本土盛行改编自文学作品的优秀佳作在海外皆难有知音。金马变成是台湾本土电影及电影人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声势就此滑落。到90年代开始,台湾电影已衰败到产量无法应付本土一年档期的局面,也造成金马影展竟连续缺乏道地作品参赛的尴尬。

基于本土电影不堪原因,金马奖放弃了单纯面向本土电影的路线,引进香港电影在先,接着再开放予中国电影,最后祭出整台华语电影的旗帜。曾称霸金马的香港电影雄风不再,而中国影业却相应的发展迅速,无法过电检一关又在本地市场没被青睐,优异作品纷纷往世界各地影展挺进,金马也是目标之一。所以近十几年后,中国色彩浓厚,加上又能交出艺术性高的作品,并栽培出不少优秀演员,相比之下,香港演员断层的情形严重,台湾还算有新锐演员冒起,但产量有限,港台电影及演员们在金马备受冲击更一目了然。

与今年的《八月》相似,过去多部曾在金马夺最佳影片之作,观众只能批评都是不够商业化的闷艺片,但却无人否认其内涵及艺术成就。也和今年新出炉的影帝范伟和同获奖的影后周冬雨、马思纯一样,每次中国男女演员得奖引起的争议,却从无之一过他们的精湛演技。

世界上任何地区影展的得奖成绩宣布后都难免有杂声,但身为电影观众,其实无需为此操心,对电影喜恶乃见仁见智的事,影展也有其一定的游戏规则,大中华地区的电影大环境对台湾金马的影响是必然的。只要本土在那一届没有较为出色的作品,产量多有不乏佳作的中国势力在金马会延续已是必然的趋势。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38